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站北京三月九日电(记者何源姚轶滨)依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发布的信息,每逢全国两会召开,一旦有身披袈裟的人士露面,所有媒体记者便会立刻将其围拢过来——此人正是少林寺的住持释永信。面对记者们的连续发问,释永信常常选择不置可否,或者只是轻笑一声作为回应
媒体圈有个广为流传的趣闻。某年两会期间,有位记者一直堵在释永信大师家门口,等到最后才说出一句“我佛慈悲,望大师能助一臂之力”,大师这才同意进行了一次简短采访。现在《和代表委员聊一聊》这期节目,我们的记者打算和释永信大师聊一聊。
确实,记者心中存有两个疑惑,始终未能释怀。其一,释永信的称谓该如何确定,是称大师,还是方丈,抑或是住持?记者便翻阅了字典,才知晓我们日常使用的“方丈”二字,本意是指一丈见方的房间,即佛教寺院住持的居所。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称呼演变成了“住持”的含义。
第二个问题。一提起“少林寺”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少林拳”、“功夫电影”,以及“少林寺十八铜人”这些画面,那么,大师,您擅长武艺吗?
释永信说,这是少林寺的固有规矩,少林寺几乎人人习武,依据年龄,依照个人体质,参照兴趣,结合工作状况,训练重点有所不同,投入时间也不同,他本人也如此。
两会召开前夕,社会上出现不少关于少林寺在澳洲购置房产、兴建四星级旅店,以及少林寺投入重金于澳大利亚设立分支寺庙的传闻,引发广泛关注。有位高人就此询问释永信,想了解少林寺海外寺庙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释永信回应称,他们确实已经在新南威尔士州启动了少林文化中心的建设项目,不过少林寺所建造的仅是禅修场所。他怀揣着让禅宗文化在全球传播的理想,期望这一文化能够落地生根,遍及四海。
释永信认为,文化继承与进步,和你们所指的商业利用,完全是两码事。少林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西方现在都在倡导多种文化,中国历史上也是多民族,多信仰,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度。在地球村的环境下,这种杰出的文化、人类的优秀财富,大家共同拥有,这是理所当然的。
那位前辈讲话的短暂停顿中,笔者回想起他早先向新闻界发表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见解:咱们国家能够引入迪士尼乐园,外国机构为何不能引进少林寺武馆?让文化走向世界,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等等,那位前辈,您手中握着的是什么物品?
释永信拿出一部银色iPhone 6 Plus,瞥了一眼,众所周知他相当时髦,并且设置了个人微信账号,少林寺在1996年,就已经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寺庙网站,也就是“少林寺官网”,该网站由寺内武僧负责维护。释永信在少林寺的推进思路,核心是“融入当代社会”,对年轻出家人来说,这里如同一个教育场所,他们普遍已经熟练运用当代的通讯手段,但是,对于部分僧人开设个人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以此向大众传播佛法的行为,您持何种看法?
释永信认为,出家之人源于虔诚之心,亦因追求升华而遁入空门。具备信仰、勤修苦练、达成超越之后,向众人传播教义、洗涤心灵,本是一项积德行善之举。昔日僧侣宣讲佛理、刊印典籍、参与慈善活动,正是佛教传承下来的美德。当今借助互联网平台、新兴传播方式,将个人修行体悟、心得感悟与世人、与有缘众生交流,此等行为我们同样持支持态度。
据了解,释永信平时喜欢静坐,同时,他也编撰了名为《幸福禅》的书籍,这本书旨在帮助人们探寻幸福之道。一位记者因此好奇,向这位高僧询问:您自己感到幸福吗?
释永信表示,在山林之中居住,内心即使有忧愁,也无法摆脱;在众人之中生活,心境自然平和,容易感受到喜悦,同样能获得满足。一个人的快乐与否,不取决于财富地位的高低,也不在于生活的忙碌或清静。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这份工作就会成为他的快乐源泉。
释永信:少林文化源自佛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以获得幸福、实现完满为目标的生存之道。个体需依据自身心绪,明确幸福与否与财富地位无关。应当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方法,每日勤于阅读,多投入时间于职业,常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提升才智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