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种观点在年轻群体中广为流传,认为只要甘于现状,人生道路便会顺畅无阻。有人公开讲述自己安于现状的心得体会,还有人编写了相关指南,那么,这种状态究竟代表什么?年轻人为何纷纷倾向于这种生活方式?它又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接下来将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含义起源,并呈现不同角度的见解。
内卷是什么意思?
躺平是什么是意思?
一种网络流行说法,形容面对他人任何行为,个人内心都毫无触动,既不会表现出任何情绪波动,也不会进行任何抵抗,体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心态
有些人觉得,躺平就是瘫平,其中“瘫”表示一种懒散的动作,“平”则代表一种不动如山的静止状态,形容人瘫在床上,不去深入思考,不去努力拼搏,不追求成就,不期盼爱情,浑身都流露出颓废的神情。
躺平属于佛系吗?
这种生活态度比超然物外还要更进一步,首先是颓废,其次是超然物外,最终才是这种状态。超然物外是缺乏目标,封闭自我,只顾着过好自己的小家庭。这种状态并非不劳而获,而是因为无法成功,干脆放弃成功,选择安逸度日。持有这种态度的年轻人认为,人生不应该这么辛苦,而应追求最基本的生活,每月200元就足够了。这样之后,一切顺利。
躺平族是什么状态?
安于现状的人,无需住所,无需结合,无需伴侣,更无需后代。一个人满足,全家无忧,如此闲散度日,有娱乐可参与,有影像可欣赏,吃饱穿暖即可,期待来世轮回,或面临最终消亡。反正踏入世间,本就没打算活着离去,无论怎样都是终结,拼搏还有何用呢?
有部分人自称“躺平族”,声称“躺平是万物都认同的至理名言”。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参与求职活动。这种状态恰恰体现了“躺平”的核心思想。工作究竟有何价值?工作或许是一种无形的束缚,顺应本心、淡泊度日才是理想的生活。
躺平是怎么来的?
这种状态的出现,与社会最近一段时间的诸多结构性变化存在关联:经济迅猛发展的益处已经结束,同时大学扩招使得众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涌入就业市场,造成的结果是,那些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却对前景抱有消极看法的群体,突然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们的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与大量竞争者激烈争夺,而实现社会阶层提升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渺茫。于是,就有了“躺平”的观念,不去竞争、不愿奋斗。
这种状态并非某个国家所特有,英国存在无所事事者群体,日本面临缺乏进取心社会,美国也有返巢青年现象。通常情况下,一个经济体发展到某个程度,就会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选择变得丰富多样,过度工作带来的额外收益不再显著,这样就容易形成一部分难以被引导的年轻人群体。
躺平有哪些危害?
选择不再参与竞争,是一种减轻自身压力的做法,也是避免过度竞争的方式之一。当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有些人会主动放弃,表现出没有追求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指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一味沉沦,也许会催生一种“低欲望社会”,消极地审视,它或许能促使许多人反思那种别无选择的残酷“内卷化”竞争,激发更多元的发展路径,但最坏的情况下,它也可能导致人们不再主动寻求真正的变革,推动社会整体加速极端化。造成社会失去前进动力,从而引发行业发展的停滞。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
近些年,一种名为“躺平学”的思潮在年轻群体中兴起,这种观念主张不再追求通过艰苦工作积累财富,并为此感到焦虑和身心俱疲,而是选择主动降低物质欲望,过一种简约的生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年轻人觉得,即便付出半生的努力,可能也无法达到某些人的初始水平:
收入水平、不动产价格,以及繁衍后代,既然不能依靠个人奋斗达成期望中的结果,那么就此罢手也未尝不可。
当这种自我放逐的“躺平学”在年轻人中传播,并逐渐变成一种常态,年轻人对持有相同想法的人就会产生共鸣。
年轻人选择不作为,就是选择远离主流,摆脱工作、晋升、赚钱、购房的常规道路,以个人方式化解外界对个人的束缚。“无法改变外界就调整自身”,这种简单的自我安慰,无需特别教导,年轻人在社会历练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
个人观点
无论如何,年轻人更须勇于克服困难,尽管有人声称“精通数理化学科,不如有个显赫的父辈”,但社会的演进全然依靠拼搏与奋斗,即便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坚持完善自身才是根本要义,当一个人年老力衰之际,最终感到遗憾的并非所做之事,而是未竟之业,倘若对社会的进步毫无贡献,又怎能坦然面对未来的自己呢?纵然现年三十岁,既未缔结婚姻也未投身职业,亦无不可。然而到了四十岁,又到了五十岁,事实上男性在三十岁时才算是真正成熟,可以说三十岁才是他们作为男人的真正起点。
安逸的感觉确实不错,但短暂的享受无法持续一生,内心的失落和自责只有自己清楚,即便选择放松的人看似有见地,但这实在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等到四十岁再回顾人生,会发现曾经错失了无数良机,那时再想努力,恐怕已经力不从心,为时已晚。
所以,与其闲坐,不如先起身,接着去努力。就算,把所有事情当作重新来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