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火了,小米的烦恼也来了。
当某款车型仅用三分钟便收获二十万辆预订,一个小时内锁定二十八万九千张意向订单,由此引发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针对五千元意向金的激烈角逐,其影响远不止于销售业绩的飙升。
小米YU7的突然面世,如同在平静水面投下的大石:其二十五万三千五百元的入门价格,打破了中大型纯电SUV的成本门槛;"配置丰富且售价亲民"的小米策略,导致竞争对手仓促作出反应;而长达一年的供货时间,既显现了生产能力的不足,也开启了行业内部竞争的新局面。
这是某个品牌的显著成就,同时也是对汽车领域既有模式的深刻变革——当订单数字达到对手年度总量级别,当购车资格被黄牛当作投资标的,当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在紧急制定对策,我们必须反思:小米YU7的热销,揭示了新能源市场怎样的本质?这场因供货延迟引发的行业竞争,会将汽车市场引向何处?
一、热销狂潮:24万订单!从订单数字到线下沸腾
YU7的热度,在数据单上触目惊心。
六月二十六日晚上十点,小米汽车第一辆SUV车款YU7的预订通道正式开通。三分钟内预订量突破二十万辆,一个小时后接近二十九万辆,十八个小时锁定销售二十四万辆。
从25.35万元的基本价格算起,此次订单总额已经突破600亿元大关,这个数字相当于特斯拉ModelY在中国市场去年半年的销售总量,也等于理想L6整个年度的销售业绩,并且与小米SU7自发布以来13个月的累计销量完全持平。
一天之中有二百四十万个锁定订单,相当于每秒钟就有三台七号机被锁定,这个速度让其他厂商感到震惊——某个新兴品牌销售透露,发布会后的周末访客数量骤降一半,几乎都跑到对面的店铺围观小米了
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十分惊人。北京有个门店一天服务超过500个人,队伍排得老长,只好临时找实习生帮忙。上海和长沙的超市店卖到半夜三点,成都试驾得等好几个轮次,每组平均要等半小时。广州销售每天接待三十组试驾的人,干活时间常常超过18个小时。
事实表明这种热度真实存在,小米在上市后仅72小时,每家店铺平均增加800至900台预订单,预订比例达到75%到80%,到店顾客中九成是为了购买YU7,一位销售透露:“目前购车,标准版需等待13个月,Max版也要6到8个月,而SU7的交货时间反而较短。”
二、交付困局:漫长等待与灰色产业链
销售火爆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供货难题。小米汽车软件表明,基础版车型需要53到56个月才能到手,升级版是48到51个月,顶配版则缩短到33到36个月。一些消费者甚至需要等待整整十二个月才能将车辆开回家。
这种漫长的等待,使得原本冲动想买的人开始迟疑,同时也让市场有了可趁之机,闲鱼上,YU7转卖的信息大量涌现,黄牛利用发货时间差,加价从一千九百九十九元到两万元不等,仅北京一地,这样的转卖订单就达到了四百三十九笔。
还有人把首批车主的身份当作一种投资渠道,索要的日租费用远高于兰博基尼,达到了2000元到1.5万元之间,并且明确表示买新车之后转租确实能够赚回本钱。
生产能力是关键因素,小米的首个制造基地每年能够生产十五万辆设备,目前始终处于全天候不停歇的工作状态;第二个制造基地将在七月开始运作,其年产量也计划达到十五万辆,一旦全部投产,整体年产量将能达到三十万辆,然而只有十八个小时的二十四万辆订单,就已经占用了接下来一年的全部生产能力。
即使第二期制造基地达到最大产能,当前将近三十万个定单也需要耗费十个月时间来处理,其中一些定单的交付时间被推迟到了二零二七年的春季。
三、友商"截胡战":5000元定金背后的生死竞速
运送时间的差异,变成了竞争对手的攻击点。一场围绕"支付五千元预付款"的突袭行动立刻展开。
蔚来公司率先采取行动:购买全部车辆(包括尚未交付的乐道L60),可以直接退还YU7锁单定金,只需店长进行申报即可。
极氪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政策,湖北地区要求直接预付定金,四川地区则赠送相应积分,线上销售环节还会提供详细指导协助客户取消订单。
智己长沙门店全补定金,西安则转化为全国通用充电卡;
阿维塔更狠,除报销定金外,加赠保养和价值数千元的充电桩;
智界和问界也参与其中,鸿蒙智行旗下品牌纷纷行动,在广州购买S7或R7,在江苏购买M8,消费者均可退还定金,而且不需要提供订单照片作为凭证。
这场围剿事先策划周密。去年SU7面市之际,智界就曾运用过相似手段;今年四月,阿维塔又实施过“以竞争对手无法撤销订单为由补偿5000元”的举措。如今YU7的极长供货时长,恰好为这场较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开端。
面对竞争对手的施压和消费者的担忧,雷军在七月一日提出解决方案:七月六日到七日,已预订但未提车的客户能够临时调整配置,一旦办理成功,将重新安排生产并公布新的交货日期。
这一做法被看作是减轻制造负担的重要手段,既允许客户根据实际需求变更设备规格,又可借助订单整合来改进制造流程的节奏。
然而生产限制依然棘手。小米的首期与第二期制造设施总共产出能力为三十万件,而ModelY在上海的工厂年产量达到九百五十万件,平均每月可制造七万九千辆,两者相差悬殊。
业内专家分析,YU7初始月份的出货量或许能达到三万,然而要确保每月销售稳定在两万五千台以上,难度相当大。花旗银行先前曾估计,如果生产能力不受制约,YU7进入成熟阶段后的月销量能够达到六万到八万台,然而目前的情况是,首批购买者的提车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YU7的广受欢迎,根本是对25至35万元纯电SUV领域的一次重新塑造。它直接与ModelY展开竞争,在订单方面,YU7首日获取的28.9万辆已远远领先ModelY每月2至5万辆的新增订单量,不过短期内其交付量难以超越——ModelY的交付周期只需2至4周,而YU7长达13个月的等待时间,为特斯拉提供了缓冲的余地。
国产对手承受的压力更为明显,乐道L60、极氪7X、智己LS6、智界R7、阿维塔07、岚图知音这六家主流车企,由于售价区间和目标人群高度相似,最先面临挑战。智界R7迅速宣布提供两万元限时优惠,加上其他福利,总优惠额度达到五万四千元;即将发售的小鹏G7,外界普遍猜测其预估售价会从二十三万五千八千元降至二十一万元,以此来应对竞争。
行业将面临更深层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企业进行深刻思考。老牌汽车制造商领悟到,仅仅依靠性能提升难以实现品牌高端化,必须融合创新科技、情感连接以及生态系统的综合优势,这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兴企业则开始重新审视生产能力的布局和消费者心理的引导。有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各家汽车公司都在密切关注YU7,这款车型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更充当了行业发展的参照物,它清晰地反映了当前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及产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小米YU7的经历,颇有当年小米1开拓智能手机领域的意味,凭借颠覆常规的勇气入场。然而,这场热潮能否延续,关键在于小米能否克服生产瓶颈,将初期订单热度转化为稳固的品牌信誉。汽车行业的动荡,尚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