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新闻大家应该都看了。
少林寺的住持释永信,被指控有挪用寺院资金的行为,其中部分资金源自信徒的香火捐助。
他不仅违背了戒律,而且与众多女性维持着长期的亲密关系,并育有众多私生子。
爆料者竟然公开了释永信伴侣的影像,她们一个个貌美如花,青春洋溢。
为了避免侵犯别人的隐私,小罗给照片打了码。
不敢确保其真伪,然而,观察庭院的设计风格,不难发现其呈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充满了禅宗的意境。
此事一出,顿时霸榜热搜,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小罗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并不觉得这算得上是奇闻异事,在他看来,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
正如近期上映的一部影片,《长安的荔枝》中,存在一个看似普通无奇的片段——
招福寺的僧人金广发扮演的角色,面容慈祥,总是将“功德”和“福报”这两个词挂在嘴边。
实际上,“功德”所代表的是本金,“福报”则是指利息,而高僧们所从事的行当,便是从事放贷活动。
大鹏扮演的李善德,在京城辛勤劳作了大半辈子,最终购置了房产,却仍需向寺庙支付利息。
若你误以为这仅仅是虚构的故事,亦或是导演仅是在借古喻今,那么你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自古以来,佛寺便成为了一门营生之道,而其中部分僧侣则与金钱和权力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剥削阶层。
《清异录》中有所记载,一些僧侣频繁出入于烟花柳巷,甚至将妓女带入寺庙之中。
古代将那些与僧侣有私情的女子称作“梵嫂”。例如,相国寺星辰院的比丘澄晖,便以艳丽的女倡为配偶,每当醉酒时,他总会吟咏道:“二四阿罗,烟粉释迦。”还有时他会说:“无发之浪子,有室之如来。”
那么,他们招“梵嫂”的资金从何而来?
一,是以慈善会的名义,从民间募捐“功德”;
二,是以放生会的名义,向民间收取“福报”。
“福报”的年息比率竟可高达百分之一百,一旦借款者无力偿还,便只能破产变卖自身,沦为佛寺的奴仆(李和和因粮食短缺,在普光寺的佛账麦项下借了三石麦,每月需支付一石麦的利息,相当于一斗的收益)。
所谓的奴婢并非仅仅是从事杂役的工作,实则是一种类似人形的器具,属于寺院的私人资产。简而言之,她们与家中饲养的牲畜并无二致(奴婢身份低微,法律地位等同于牲畜)。
在繁荣的盛唐时代,为了充实国库,官府默许寺庙从事高利贷业务,政界与商界相互勾结,共同瓜分百姓的财富。
在晚唐时期,为了扩大国家储备、提振民心,朝廷采取武力手段对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摧毁。
拆除了四千多所佛寺之后,朝廷强迫让二十六万名僧人还了俗。
朝廷从僧侣那里收缴了数千万顷土地,这些土地换算成亩,相当于一百亩一顷,以及十五万名隶属于他们的奴仆。
也就是说,古时的佛教寺庙不仅财力雄厚,而且拥有土地,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这就是为啥,看见释永信的大瓜时,小罗根本就波澜不惊。
因为,我早已通过历史,认识了真实的社会。
所以,我丝毫没有产生什么“违背常理”的感觉。
就像《长安的荔枝》中——
李善德扮演的大鹏,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一旦遇见了高僧、内侍以及宰相,便立刻心生敬畏之情。
李善德对此一无所知,他认为这些人亲手塑造了辉煌的大唐帝国,他们绝不可能与卑劣沾边。
但当千帆过尽。
当李善德认识了社会之后,他发现世界也就那么回事。
很多越是表面堂皇高贵的人,就越是欲望和利益的载体。
他们对你展现出一种威严和崇高的形象,实则意图剥削你,对你实施精神控制与PUA策略。
截至目前,在夏季电影档期里,《长安的荔枝》成为了小罗最为钟爱的影片之一。
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部历史剧,亦或是喜剧,然而实际上,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却是去魅。
李善德是如何祛魅的?
初抵长安城,他深感京城之繁华令人陶醉,立志通过辛勤劳作,跻身达官显贵之列。
他未曾察觉的是,“勤奋工作”与“位高权重”,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矛盾。
李善德自长安离去,受命前往岭南采摘荔枝,在此过程中,他意外地察觉到了几个关键事实——
一位衣着简朴的妇女,凭借辛勤的劳作,培育出了甘美的荔枝,然而最终却遭受了头部被按住的屈辱。
二:那些自负盈亏的商人,他们不惜代价地大量投入资金,试图探索出运送荔枝的最佳路线,然而最终却因巨额罚款而家财散尽。
无名无姓的奴婢,历经艰辛,不顾一切地将荔枝送达长安,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终究未能幸免于难,最终不幸离世。
李善德意识到,支撑起那个繁荣昌盛的唐朝、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竟然是这些出身低微的普通人。
但能享受到这些福利的,则是一群擅长PUA的欺名盗世之辈。
电影落幕之际,李善德穿越了高僧的视线,走到了宰相的面前,但他并未再表现出谦卑的姿态。
宰相展现出令人不齿的嘴脸,李善德却未显露出丝毫的惊愕,他反而以冷静的态度从容应对。
他舍弃了对理想中的长安的向往,不再前往寺庙祈求福报,亦不再对权势显赫者心生敬畏。
他彻底完成了对社会的祛魅。
而我似乎也顿悟了一些事情——
唐风不再,荔枝犹甜;人性如旧,贪欲难填。
繁荣昌盛的时代景象,实则是由底层人民辛勤建造的虚幻幻影;而那些大师们披挂的袈裟,不过是为了吸引更多崇拜者的目光。
此时此刻,我感觉我比释方丈更接近如来之法。
但有些东西,我还是无法点破,你只能自己去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