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
“不论是‘躺平’还是‘废柴’,都应避免对年轻人随意贴上各种标签。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创造语言,也流行着诸如‘摸鱼学’、‘躺平学’等新词汇,这些词汇只是网络上的流行语,我们应保持理性,不应过度解读,也不应随意给他们贴上标签。”
无论是因为追求资源受挫而选择退而求其次,还是出于摒弃极端功利目的而转向个人生活的追求,亦或是为了释放压力和排解困惑,我们都不应轻率地将“躺平”的行为仅仅视为懒惰、胆怯、缺乏进取心的象征。
之所以给人一种“周围的年轻人都在选择安逸”的错觉,是因为在网络上那些引起广泛讨论的声音,其中戏谑和调侃的成分占据了很大比重,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失去追求。他们更多的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情绪。事实上,许多年轻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时,并未屈服、未放弃命运,他们依然坚持努力奋斗、追逐梦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充满色彩的人生。
“躺平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原因。”
这是豆瓣平台“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小组的简介开头。该小组汇聚了6841位成员,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躺平”方式,同样,他们也有着6841种不同的“起立”梦想。
心中充满困惑,不知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即便遭遇了连串的挫折,我依然怀揣着冲劲;“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我决定起身去学习”……
该小组由学生和职场人士组成,他们相互交流着个人“躺平”的经历,同时也在相互激励,为对方注入站起来的勇气与力量。
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躺平”?
今年已满21岁的韦静(化名)就读于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大四在读。她曾在安徽某市的文科高考中名列前茅,位列前30名,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此校,堪称当之无愧的学霸。
韦静把优秀与勤奋视为日常。“她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整天,期末复习常常熬夜到深夜。”在大三之前,韦静的学习态度一直保持这样。她与众多同学一样,遵循着自己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学习、应对考试、实习以及为留学做准备,韦静都在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迈进。
大三那一年,一个转折点悄然降临。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初,韦静不得不开始在家中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
韦静失去了外界的束缚,内心也失去了前进的驱动力,她迷茫于为何要付出努力,更难以寻找到努力的价值。自那以后,韦静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为了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她在2020年连续三次参加了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最终成绩均未达到她的期望。
韦静因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她的意志力受到重创。她开始对“考试”和“留学”这类词汇感到恐惧,并逐渐疏远了曾频繁光顾的图书馆和自习室。
韦静心想,找个工作凑合着也能过得去,而以舒适为准则,做个懒散的人也未尝不可,于是她选择了“躺平”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也不再努力奋斗。
在2020年的某个特定日子,名叫小邱(化名)的人将一封辞职信置于老板的办公桌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职,没有提前通知。
小邱,这位在“985”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五年的年轻人,他始终耕耘在互联网行业的领域中。在这期间,他饱尝了日复一日的加班之苦,也深陷于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他的内心充满了逃离的渴望。
小邱在离职后的十个月里,如此描述自己的日子:“简直像神仙一样无所事事,每天的生活就是反复循环——睡觉、刷手机、再睡觉、再刷手机……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踏出家门一步。”他甚至不清楚今天是星期几,对外面的天气状况一无所知,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也毫不在意。
韦静和小邱选择“躺平”的做法并非孤例。近期,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骆华忠在文中深入探讨了“躺平即正义”的观点,并详细叙述了自己在两年未找到稳定工作期间,如何依靠极低的生活开支和断断续续的打零工来维持一种所谓的“自由”生活方式。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受到了许多网友的热烈追捧,使得“躺平学”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躺平”这个词汇,从字面上理解,意味着身体放松,不再充满激情,对成功不再抱有强烈渴望。然而,当这一词汇在都市年轻人的口中流行开来,其含义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正如同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躺平”也被用在特定的语境之中。
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却因时间紧迫无法全面复习,最终选择放弃努力;渴望在职场上得到提升的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微乎其微的机会,亦选择放弃追求;梦想拥有宽敞住宅的人,意识到凭借个人努力难以积累足够的财富,也选择了放弃……“躺平”一词,用来描述人们因种种原因而选择退居次席的心态。
“躺平”背后,是逃避还是宣泄?
现今的年轻一代为何频繁选择“躺平”这一生活方式,这种现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动因?
陈友华教授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阐述,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行业成长空间受限,导致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焦虑情绪愈发明显。当“内卷”现象无法继续,且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年轻人往往倾向于选择“躺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师艳荣指出,现在的年轻人从教育、就业到婚育,每个阶段都承受着比前辈们更重的社会负担。他们自幼便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成长,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精神上的疲惫不堪。而且,这种疲惫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即便进入大学也并未完全消散。当毕业后面临就业或职场压力时,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回避。部分年轻人在心理上较为脆弱,他们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这种现象与单一的价值观评价体系以及激烈的考试竞争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陈友华指出,“躺平”这一现象并非近期才出现,之前诸如“佛系青年”、“丧文化”、“废柴”等概念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主要受到“80后”、“90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的强烈共鸣。
当下,人们拥有了减缓生活节奏的物质基础,他们得以挑选一种较为舒适的工作模式来换取充裕的生活保障,亦或是依赖过往的积累过上悠闲的日子。陈友华指出,正因经济的进步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才使得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得以成为可能。这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成功的内涵以及何谓“成功人士”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持有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看法,对成功的定义也更加宽泛,并且他们敢于选择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陈友华指出,“躺平”现象的浮现标志着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目前,年轻人面临着诸多压力和迷茫,这使他们产生了微不足道、无力和无奈的感觉。相较于对励志文章和成功学的信仰,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躺平”这样的幽默方式来戏谑和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支棱”起来,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然而,无论是因资源争夺受挫而转而寻求次优选择,还是出于摒弃极端功利主义而转向个人生活的追求,亦或是为了释放压力和排解困惑,我们都不应轻易将“躺平”这一行为等同于懒惰、胆怯或缺乏进取心。
经历了一年的“躺平”生活,韦静渴望重新振作。“起初的短短一个月,我感到无比的舒适与轻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得过且过的日子并未如预期般带给我快乐,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空虚。”韦静这样说道,“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段时间的‘躺平’经历让我开始深入思考,究竟我想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韦静报名参加了语言学习班,同时为了出国留学而全力以赴地做着准备,而且她每天都能沉浸在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中。表面上看起来,生活似乎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然而对于韦静而言,这却是一次从内心到外表的彻底转变。“以前我只是一味地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而现在,我渴望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经过长达10个月的“躺平”生活,小邱的焦虑情绪逐渐显现,“我已年满30,岁月的流逝让我在竞争中的优势逐渐减弱。”于是,他开始积极寻找工作机会。
尽管他尚未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躺平”并未改善他的状况,但他对这段经历并不感到懊悔。因为五年的高强度工作确实让他急需一段时间的疗愈,而且,这十个月的体验也让他对职场压力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陈友华指出,平躺并非总让人感到舒坦,有时还会引起腰背的酸痛。“躺平族”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对世事不争,满足于现状,然而,他们的内心实则充满了焦虑、困惑、无助和不安。
陈友华指出,“躺平”并非全然负面,偶尔的“躺平”或许能成为缓解焦虑的良方,“躺平”有助于人们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或目标,重返现实生活,回归平和的心态,从而使得人的心境更加宁静。
师艳荣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身边的年轻人都在躺平”的错觉,主要是因为网络上那些呼声较高的言论,其中戏谑和调侃的成分居多,实际上并非真的失去了追求,他们更多的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因为长时间沉浸在“丧文化”的语言氛围里,很可能会被消极情绪所影响,进而丧失斗志。实际上,现实世界并非如那些言论所描述的那样。
“00后”的女兵们驻守在边疆,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履行着“寸土不让,誓将热血洒满疆场”的庄严承诺;那位患有脑瘫的少年勇敢面对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学习,并最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士学位。
我天生如同巍峨的高山而非潺潺的溪流……我天生犹如杰出的人才而非微不足道的草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鼓舞了1800余名少女,使她们不屈不挠、不屈服于命运,凭借勤奋努力走出深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方才是真正的天地:众多青年在重重困境面前不屈不挠、不屈服于命运,仍旧选择全力以赴、追逐梦想,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辉煌的人生。
对新话语不要过度解读
师艳荣提出,不论是“躺平”还是“废柴”,都不应随意对这些年轻群体贴上标签。在网络这个造语盛行的时代,诸如“摸鱼学”“躺平学”等新兴词汇只是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我们应当保持理性,避免过度解读,更不应随意赋予他们标签。
不可否认,“躺平”现象的出现,促使我们直面一个事实: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等方面,对年轻人来说并不算友好。陈友华指出,年轻人的“躺平”行为,是对诸多制度性不公的警示,也是对错误现象的“侵蚀”。
陈友华强调,当前社会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如人们所描述的那般夸大,整体而言,社会氛围依然保持积极向上。因此,为了激发年轻一代的奋斗精神,我们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辛勤劳动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并在社会中营造一种激励人们努力拼搏和奋斗的良好氛围。
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年轻人懂得珍惜光阴,奋发向前呢?师艳荣指出,这需要从营造优良的工作氛围和倡导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入手,依靠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各界的通力合作,为这些青年提供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年轻人的压力,降低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时,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政策角度出发,确保年轻人能够得到成长与成才的保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以缩小社会间的差距。师艳荣如是表示。
此外,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成长氛围。不应仅以单一价值观来限制年轻人的成长,而应鼓励他们探索多样化的成长道路。“我们希望社会不只是宣扬成功学,更应涌现出在普通岗位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励志典型,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激发我们不断前进。”韦静如此说道。
我渴望打造一个温馨的港湾,这里将敞开怀抱,接纳那些在放弃奋斗后仍怀念往昔坚韧自我的你们,以及那些渴望再次振作、勇敢迈步前行的人们。为了协助更多朋友重新发现奋斗的价值,韦静在豆瓣上创立了“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这一社群。
通过深入了解众多人的经历,他们对于“躺平”现象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拒绝参与那些无谓的竞争,渴望在更具价值意义的领域中付出自己的努力。
躺下是为了储备能量,以便以更饱满的状态继续前进;就如同从睡梦中醒来,尽管闹钟的铃声响起,我们仍需振作精神,迎接崭新的一天。一位小组成员这样留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