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在基层,确实存在一种所谓的“躺平式”干部,这类干部在某种程度上还颇受欢迎。他们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推脱的工作就推脱,能少做的工作就少做,不是主动去做的尽量不主动去做,能逃避的尽量逃避。这类不愿积极作为的干部,我们称之为“躺平式干部”。
为何会出现所谓的“躺平”干部?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责任又该由谁来承担?接下来,我将对此进行一番剖析。究其根本,产生“躺平”干部现象的核心问题,在于追责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晋升机制的不公正。当前,一旦单位发生任何问题,上级便会立即启动追责程序,通常是对涉事干部及其直接上级进行问责。不论问题成因如何,至少会受到警告处分,有的会被记过,有的则会被记大过,严重者甚至可能被开除。基层干部纷纷表示,若非该人涉事,便与他无关,亦无需追究其责任。此乃“谁做谁负责”的原则,随后衍生出“非己职责绝不履行”的观念,亦即“工作不主动承担,能推则推”。至于“能少做就少做”,此类行为被领导定性为“躺平式干部”。此外,还存在职级晋升的不公正现象。该单位中存在几位年纪较大的员工,他们因年龄因素,对上级领导并无过分巴结,既不奉承,也不送礼宴请。因此,在职务晋升的过程中,往往由领导一手决定。有些人仅工作两年便获得晋升,而有些人即便工作满二十年也未能得到提升机会;甚至有人未满规定年限,却因被赋予优越岗位等条件而得以提前半年晋升。该单位内有部分80后成员晋升至四级高级职称,然而,大多数70后成员,甚至包括一些65后成员,并未获得此级别的晋升。这种职级晋升的不均等性,使得众多资深员工选择放弃进一步努力。
各位讨论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消极怠工的官员?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不是源于那些脱离实际的问责机制?在办公室里坐班的领导似乎很少受到问责,而那些身处一线、辛勤工作的基层领导和干部却常常成为问责的对象。责任究竟在谁?大家觉得是不是在那些领导身上?只要处理事情不公平,民众心中自有公论,难道一个干了数十年的老干部的功绩,就比不上那些只工作了几年的年轻干部吗?他们为何能优先晋级?这背后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一批消极怠工的干部出现?如此现象,我们究竟该责怪谁?责任是否应该由领导层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