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正式上市的当晚,我们接到了高达300份的订单,单是一家店铺就有300份,随后越来越多的顾客走进店内观摩车辆,SU7的订单量也相应地有了显著增长。在上海车展小米汽车展区,一位驻展的销售人员如此向我描述。
短短一夜间,该店铺接到了300个订单,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上海某比亚迪4S店近两个月以来的业绩。而众多品牌4S店或许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300个订单的目标。SU7 Ultra作为一款售价高达52.99万元的电动汽车,在当前我们频繁讨论的消费降级背景下,其订单量的激增无疑令人倍感惊讶。
SU7 Ultra的热销使得小米汽车和雷军再次登上了巅峰,然而,自那时起,小米汽车的舆论氛围便急剧恶化。
3月下旬伊始,小米汽车及智能驾驶技术因“高速碰撞后发生爆燃,造成人员伤亡”的消息而备受关注,瞬间将两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紧接着,随着SU7 Ultra的批量交付,网络上频繁出现用户违规超速驾驶的情况;为此,小米在4月下旬推出了“灰度OTA”更新,旨在限制最大功率输出,并通过“排位模式”解锁最大马力,然而这一更新却遭到了用户的抵制;进入5月初,用户对小米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与原型车之间的较大差异提出质疑,指出其既不能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无法产生下压力,涉嫌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5月7日夜晚,小米公司就有关限制功率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问题作出统一回应,首先宣布灰度OTA更新已被撤销,并坦承在此次更新中未充分听取车主意见,亦未对相关功能进行详尽的沟通与说明;同时,公司提供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限时改装服务,并对最终选择碳纤维前盖的用户以及已安装该前盖的用户给予20000积分的补偿。
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众多汽车制造商遭遇了诸如产品不符、OTA更新失败或智能驾驶事故等问题,然而,鲜有企业能像小米汽车那样,在公众舆论和整个行业内部引发巨大波澜。雷军及其团队卓越的营销能力,为小米汽车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和难以匹敌的市场份额,然而,在面临挑战时,他们也承受了沉重的负面影响。
小米SU7和即将发布的YU7箭在弦上,其产品特性及营销策略依旧透露出浓厚的手机时代气息。2011年,经过MIUI的长期培育和品牌知名度的积累,小米1应运而生。当时的小米1在性能参数上与3000元、4000元以上的HTC和三星相当,但其售价仅需1999元,雷军此举大幅降低了用户进入旗舰性能手机市场的门槛。
在那场被誉为经典的发布会上,小米1凭借与顶级品牌的性能、配置以及价格的直接较量,迅速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一举成名。
2024年,小米SU7崭露头角,然而,其核心理念与13年前的小米1相比,并未出现显著的差异。这款产品在性能和设计上与保时捷相媲美,甚至在配置上有所超越,其顶配版本的价格仅为29.99万元,而保时捷Taycan的起步价却高达92.8万元;类似的情况很可能再次上演,尽管YU7的具体售价尚未揭晓,但预计其起售价将不会超过30万元;与之设计理念相通的法拉利Purosangue,其起售价则大概在498.8万元左右。
小米在手机及汽车业务起步阶段,致力于让消费者以更低的成本体验到卓越的产品性能,并享受到与顶级品牌相媲美的精神满足。
汽车产品与手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即便在小米手机的发展历程中,也有过英伟达Tegra芯片和高通骁龙888火龙等芯片的失利。然而,这些对用户的影响仅限于手机运行不畅、应用体验不佳;至于小米龙晶陶瓷究竟是陶瓷还是玻璃,对用户的安全并无实质影响;而小米徕卡影像光学系统是否能拍出单反相机级别的照片,也不会改变手机逐渐取代数码相机的市场趋势。
汽车上任何微小的瑕疵或过度的宣传,都有可能对驾驶者的安全构成隐患。在雷军于发布会上盛赞小米SU7的性能可与超跑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之际,消费者或许真的会在日常道路上驾驶SU7达到150km/h以上的速度;而当小米推出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智驾服务海报及演示视频时,用户或许真的会将SU7当作一辆自动驾驶车辆来使用。
流量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发可观的销售额,同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风险。
昔日,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被誉为微博领域的翘楚。在雷军和余承东纷纷投身汽车行业之前,他无疑是汽车界的流量担当。李想在微博上以犀利的言辞指点江山,其气势磅礴的言论常常引发行业和舆论的热烈讨论。然而,随着Mega的上市,这款造型独特的车型却让李想陷入了众矢之的的困境。
自4月1日起,雷军在微博上的发文数量有所减少,同时,涉及汽车的内容发布频率也相应下降。
小米汽车终需回归平凡。
雷军曾明确指出,小米汽车的愿景是在接下来的15至20年内,力争跻身全球最顶尖的汽车企业行列。
从客观角度分析,小米汽车确实具备显著的发展潜力。这得益于其母公司小米集团的大力扶持,雷军个人的积极参与以及庞大的用户基础。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小米汽车难以被其他汽车制造商效仿的独特优势。同时,在营销策略、技术研发和运营效率等方面,小米汽车也展现出了突破传统、引领行业潮流的创新精神。这些创新举措无疑为小米汽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在向世界前五名迈进的过程中,小米必须摆脱“保时捷版小米”、“法拉利版小米”的标签,长机身、小后排空间的产品将不再是主流,而米粉群体也难以持续为小米带来显著的增长。
在燃油汽车的时代,布加迪这款搭载W12发动机的性能怪兽以其卓越性能赢得了人们的赞誉,然而,真正奠定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是德国的“国民车”以及中国的“马路三大妈”;尽管丰田拥有GR系列的高性能车型,但丰田的知名度更多来自于其经典的车型。
在燃油车领域,比亚迪的粉丝群体及其忠诚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牌,然而其年度销量却始终未能突破五十万辆;相较之下,现今的比亚迪粉丝群体已难以与华为、小米的粉丝相提并论,但比亚迪的年度销量却正稳步上升,朝着五百万辆的目标迈进,至2024年,比亚迪已跃升至全球第六大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离不开其卓越的技术推广策略和产品开发战略。这背后,是比亚迪所拥有的刀片电池、电机电控、DM-i混合动力系统等尖端技术,以及这些先进技术赋予产品的强大竞争力。
小米的SU7和YU7在外观设计上独具特色,然而在当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它们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随着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知名度,小米还需借助“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或未来用户可能产生的新的核心需求)来进一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虽然卓越的性能无疑是一大优势,但更大的空间、更优的质量以及更高的品质可能将成为更加重要的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