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的夜晚,被誉为“车界不眠之夜”。在那一天晚上,小米汽车行业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YU7车型在上市仅仅一小时就收获了28.9万辆的订单,而在开售后的18小时内,锁定的订单数更是高达24万辆。如此惊人的订单量,不禁让众多同行感到震惊,甚至让他们感到心神不宁。
27日,帮宁工作室抵达北京某小米汽车专卖店,发现店内人潮涌动,设有两辆YU7车型供顾客静态体验,然而即便等待,也难以在10分钟内轮到一次。店内工作人员表示:“作为北京规模较大的直营店,我们拥有20名销售顾问,每位顾问手中都握有超过100份订单。”
或许,即便是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本人,也未料到情况会演变至此。在上市前夕,雷军曾言SUV市场竞争者众多,竞争形势颇为严峻。他的这番言论,似乎是在为YU7的上市表现预留退路。
市场现状确实如此。在2024年,我国新能源SUV在售车型已达到217款,且每周都会有1.5款新车加入市场。这样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使得所有新加入的竞争者都感到压力重重。
小米YU7一经推出便声名鹊起,其拥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标准版、Pro版和Max版,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和32.99万元。回顾去年,20万至30万元区间的新能源SUV市场销量大约为163万辆,而YU7上市仅一个小时,订单量便接近30万辆,这一数字几乎占据了该价格区间市场份额的18%,以至于有人对此表示难以置信。
资深行业专家向帮宁工作室剖析,小米YU7订单激增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直接的原因在于产品品质优良、价格公道、性价比出色;其次,这反映出小米汽车对电动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有了深入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汽车工业4.0的关键要素;最后,这些因素正是其订单激增的根本所在。
其次,小米的生态系统汇聚了众多“米粉”,这些粉丝群体在转换成小米汽车用户方面具有极高的可能性。
第三点,雷军个人魅力十足,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能够触动社会大众的情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起潜在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喜爱倾向。
不容置疑,小米YU7对同等级别产品造成了显著冲击,那么,究竟谁将承受最大的影响呢?
特斯拉Model Y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对象,它自从被小米汽车紧追不舍以来,就已经声名鹊起。在小米汽车尚未问世之际,Model Y就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且自上市以来,已经连续5年多稳居细分市场之首。众多中国品牌在推出新车时,都会将其作为对比的标杆。尽管近期特斯拉的销量有所下滑,但依然能够保持每月约2万辆的销量水平。
小米YU7有望成为Model Y的有力竞争者,对后者构成重大挑战。实际上,这两款车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Model Y凭借其智能电动车的标签,而YU7则依靠小米品牌积累的粉丝热情。
小米YU7一经上市,便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涌现出大量订单转让,转让价格跨度从2000元至10000元不等,其火爆程度与当年抢购特斯拉时的景象颇为相似。
其差异在于,Model Y引领了全新品类的诞生,而小米YU7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模仿并实现了超越。
小米能否延续特斯拉般的长期火爆?部分车企高层人士指出,小米的汽车业务不过是受流量驱动而生,而流量本身是随时代变迁而出现的现象,并非能够持久,更不是能够跨越时代的存在。若小米汽车希望实现持续成长,其最终的发展路径应当回归到大宗商品的经营模式之中。
除了特斯拉之外,不妨再关注一下那些渴望模仿小米销量却始终未能如愿的众多汽车制造商。
YU7问世之际,乐道汽车公司负责人沈斐在发布会后发表评论:“观看了YU7的发布会后,您大可安心选择乐道L60。该车型拥有更宽敞的车内空间,更大的显示屏,更低的能耗,更具吸引力的价格,配备有52升的超大容量冰柜,更可享受换电服务直达珠峰的便利。”然而,这一言论在评论区引发了“蔚来支持者”与“小米粉丝”之间的激烈争论。
26日正是小米举行发布会的当天上午,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宣布了一项全面的补贴措施——直接减免两万元现金,且预订单最高可享受六万元的购车优惠。对此,有网友发表评论称,这实为一场针对小米YU7的预先防御行动。
然而,几个小时后,此条官方推文便被删除。
尽管官方已撤销了降价通知,然而,线下门店的销售顾问向帮宁工作室透露,该优惠政策仍在按计划执行。例如,智界R7的售价已从24.98万元降至22.98万元起售,此外,消费者还将免费享受辅助驾驶系统的升级,以及1万元的价值在内的颜色和轮毂选配权益。
今年前五个月,乐道L60的销量达到了2.79万辆,智界R7的销量为3.88万辆,而小米SU7的销量高达12.45万辆,这样的成绩让所有竞争对手的努力都显得有些心酸。现在,小米YU7再次强势推出,仅一个小时的订单量就几乎占据了头部车型全年销量的很大一部分。
那些位于序列尾端的车辆,究竟还有多少能够幸存?它们又能在何处找到突破的机会呢?
汽车领域持续以小米为榜样,然而,技术层面和产品方面的经验或许能够借鉴,然而,小米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却是难以模仿的。
在发布会现场,雷军谈到了“小米YU7的设计初衷”,他指出这款产品是为年轻人量身打造,是为那些勇立时代潮头的先锋,是为那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仍怀揣梦想的父母们。
此类话术能极大地感染人的情绪。
汽车行业人士指出,在短短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YU7便收获了约三十万份订单,那么这些下单者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去深思熟虑产品的优劣吗?由此可见,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并非完全基于产品本身的实力,其中不少决策实则受到用户情绪的影响。
也有人质疑YU7在1小时收到近30万个订单的真实性。
外界难以核实订单的实际情况,各汽车制造商公布的订单量仅为一方之言。这些数据极易被篡改,不少企业在上市时宣称的订单量十分庞大,然而在随后的半年或一年内实际交付的车辆数量,却往往不及最初所公布的订单数字。一位前汽车公司高管如是说。
他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称,透露尚未完成的订单数量、误解行业通行的规范、推出以文字命名而非技术革新为核心的新理念(如无框后视镜)、进行跨越等级的对比(如五十万与库里南的对比)、故意引发系统故障等行为......这些做法对行业的发展、竞争力的增强并无益处,不过是内卷现象的隐蔽表现,除了欺骗消费者、压制竞争对手、折磨团队成员之外,并无实际价值。
他强调此番言论“并非针对小米”。
27日清晨,一位来自某合资品牌的高层管理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对小米YU7提出了质疑:“仅3分钟内预订量高达20万台,这一数据背后暗示着消费者可能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提车,这在任何国家都找不到如此忠诚到近乎愚昧的品牌拥趸,这无疑再次印证了‘群体往往降低智慧’这一铁律。”
他还表示:“汽车生产能力的增加需要数千个零部件供应链同步扩大规模,这并非像生产手机那样简单。然而,这种手机行业的做法,却往往能迅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
该高管发表的言论迅速引发了小米粉丝的不满情绪,他们纷纷要求该高管公开道歉。在27日的下午,该高管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了道歉声明,承认自己的言论对车友们的情感造成了伤害。
尽管得到了粉丝的狂热支持,然而,在经历了一时的订单热潮之后,小米汽车不得不面对实际的生产能力挑战。
在YU7新品发布会结束后,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立即获得了最新的订单信息,数据显示在短短2分钟内,大额订单量已超过19.6万辆,而锁定订单的数量更是超过了12.2万辆,整体锁定订单的比例相当高。
目前,小米汽车的产量大约在25万辆左右。今年四月,北京经开区的二期工厂顺利通过了验收,这个工厂是专门为小米YU7车型而建设的。预计到七月份,该工厂将开始投产,届时小米汽车的产能有望增加到30万辆。
小米YU7销售火爆,导致订单激增;与此同时,小米SU7的交付进度却未能及时跟上,其订购页面显示的最快交付时间需38至41周,换算下来大约需要等待8个月之久。这种情况无疑对用户的耐心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实际上,特斯拉并非首次遭遇生产难题;2019年,上海工厂的落成既是对其的挽救,也是其成就的体现——这座超级工厂以惊人的速度,帮助特斯拉渡过了产能的困境。
目前,小米的第三座汽车制造厂正在施工阶段,然而,为了确保工程能够按时完成并顺利交付,迫切需要提高施工进度。
该行业资深人士进一步指出,小米汽车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掌握好发展的步伐,借鉴先前那些领先车企的成败经验,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成长氛围,进而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他表示,单凭一款小米汽车无法对整个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然而,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汽车工业4.0的转型工作,确实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