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分钟,大定数量便突破20万辆;仅1小时后,这一数字攀升至28.9万辆;开售18小时后,锁单量更是达到了24万辆。这些数据见证了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小米YU7的销量辉煌,堪称“封神”战绩。这一成绩不仅超越了小米SU7同期水平,同时也刷新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新高。
这种现象级的热度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品牌策略?品牌专家、瞻胜传播的联合创始人庞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指出,小米YU7在各项参数和性能数据上,都展现出超越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它采取了一种“大中取小”的市场策略,即运用中大型SUV的尺寸和配置,却以中型SUV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在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专家委员颜景辉提出,小米汽车在小米的生态系统里,被定位为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生活场所”,而YU7的推出则进一步丰富了“人车家一体化”的完整生态圈。
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中心的主任黄合水指出,小米YU7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关键在于其对标Model Y的策略,通过高端定位与相对亲民的价格,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销售火爆背后三大原因
6月25日夜晚,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小米YU7的推出被视为“小米进军汽车领域的重要考验”,鉴于“SUV市场是汽车行业的核心战场,YU7即将面临最为激烈的竞争”。
翌日揭晓的成果显示,雷军因一小时内的订单量突破28.9万辆而兴奋不已。与此同时,比亚迪在5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独占鳌头,单月销量达到了38万辆。如此现象级的火爆态势,其背后的品牌策略究竟有何奥秘?
庞瑞指出,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智能制造这一领域,雷军及小米品牌所创造的流量和影响力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其次,小米YU7在性能参数和数据上展现出超越同等级别产品的竞争力,它采用的“大中配小”策略,即以中大型SUV的尺寸和配置,却以中型SUV的价格出售,从而显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再者,小米SU7作为小米向市场提交的一份得到广泛认可的成果,为小米预期中的市场表现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并提升了市场对小米产品的信任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专家委员颜景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他也有类似看法:小米,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进入汽车市场后推出的首款车型以及后续推出的车型,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卓越的外观设计,成功吸引了中高端客户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他强调,小米凭借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精准把握和卓越的公众评价,不仅显著提高了品牌的公众认知度,而且为后续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业绩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记者观察到,小米SU7车型被定位为运动型跑车,更受那些热衷于驾驶感受的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小米YU7则被定位于豪华高性能的SUV,其设计理念更侧重于舒适与实用,非常适合家庭使用。这种广泛的用户群体覆盖,使得YU7能够更加顺畅地融入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体系,满足用户在家庭生活、出行等多种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庞瑞指出,深度参与小米生态的用户更有可能成为小米汽车的用户群体。在享受小米手机和家电产品时,若用户感到满意,那么在考虑购买价值二三十万元的汽车时,小米汽车所提供的无缝数据同步、丰富的车载娱乐系统(例如音乐、视频播放)、便捷的通信服务(包括电话和微信)以及账号共享等特性,无疑将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颜景辉认为,在小米构建的“人车家全生态”体系中,小米汽车被定位为家庭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即公共休闲场所。此外,YU7科技化的提升,更是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生活空间的品质。
对标Model Y借势
6月26日夜晚,雷军在受访时透露:“我国民众在中低端市场表现卓越,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迈向高端领域,如何与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一较高下。因此,我们进军汽车行业伊始,便明确了目标,那就是否能够与保时捷、特斯拉等品牌相媲美。”
6月23日,雷军在社交媒体上明确指出,特斯拉Model Y被誉为业界“史诗级杰作”,其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销量冠军,屡次战胜众多竞争对手。尽管如此,小米公司并未因此而止步,他们设定了新的目标,决心持续对Model Y发起挑战。
2024年,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凭借其48万辆的销量成绩,成功卫冕成为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
记者观察到,小米YU7在车身尺寸、动力续航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与Model Y相媲美,然而其功能更为全面,且性价比更高。具体来看,小米YU7的起售价为25.35万元,相较之下,Model Y的起售价为26.35万元,二者相差一万元。
黄合水指出,小米YU7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关键在于其推出的对标产品Model Y,这一策略与雷克萨斯当年对标奔驰等欧美豪华车型的成功做法如出一辙。他进一步解释说,过去,日本丰田汽车由于产品多集中于低端市场,难以进入欧美高端汽车市场。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丰田公司采取了与奔驰等欧美高端品牌对标的策略,实施了多品牌战略,并推出了新的品牌“凌志”(后来更名为“雷克萨斯”)。以较低的价格优势,该品牌迅速在欧美市场崭露头角,并成功获取了一席之地。
小米YU7以Model Y为参照,彰显了其在科技领域的自信态度,显示出其产品在智能化层面与特斯拉旗鼓相当。颜景辉直言不讳,同时,它还利用特斯拉的品牌效应,提高了自身的市场关注度。更重要的是,小米YU7在价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直接对市场产生了冲击,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颜景辉强调,在未来的发展中,小米汽车需要增强产品实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对于遇到的问题,必须实施有力的危机管理,并保持真诚的服务态度对待客户。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以满足消费者不断上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