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近照
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涌来,探访他们心目中的少林
这位身处漩涡、争议和风波中的著名寺庙住持,他内心深处的“少林”又是何种景象?他所采取的种种行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想基础?
少林文化首次踏足联合国大厦。在美利坚合众国时间10月9日,少林寺的住持释永信带领少林文化代表团成员抵达联合国总部,向世人展示了少林武术,并传播了少林文化的精髓。此次访问,释永信带领36位僧侣武僧,旨在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首次北美少林寺文化节。
社会对僧侣存在一些既定印象,仿佛他们理应隐居山林,终日与青灯古佛相伴,潜心研读佛经,然而释永信显然并不如此。他不仅涉足尘世,而且态度相当主动积极。
八月中旬,记者拜访了释永信,那时少林寺正举行2013年的“少林问禅之机锋辨禅”活动。释永信亲自为获奖者颁发了奖项。紧接着,在8月21日,他前往台湾参与了2013年国际供佛斋僧祈福法会,并且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会晤;随后,他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参加了从9月1日启幕的2013年国际军乐节。
回国后不久,他接连在少林寺与台湾知名漫画家蔡志忠、美国联邦初审法院的法官刘成威进行了会面。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第二届“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
这只是他在八月中旬至九月初短短一个月内的安排,更不用说那些未被报道的众多会面与活动了。他确实忙碌得无暇他顾,这样的状态,恰恰成为了外界对释永信的一种普遍认知。关于他的各种传闻也时常被炒得沸沸扬扬,尽管他并未做出回应,但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
为了少林寺的振兴,释永信实施了诸多非常规措施,此举亦引发了众多争议。然而,在他眼中,这一切均出于少林寺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禅武文化传承的必要,绝非为了博取眼球,亦非迎合大众的探奇心理。
这样一个身处漩涡、争议和风波当中的名寺方丈,他“心中的少林”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所做的一切究竟有着怎样的思想支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释永信已经妥善处理了寺院的日常事务。在此之前,他正就寺院收养孤儿的教育问题与当地官员进行协商,期望他们能够给予支持和关照。
到少林寺30多年来,一直和僧众同吃同修
华商报:寺里收养了多少孤儿?
释永信表示:共有百余位。其中,本次有十几名孤儿即将面临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业挑战,他们期望当地能够给予关照,确保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华商报:看来寺庙和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
释永信指出,人类无法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中生存,社会宛如一个庞大的家庭,而寺庙亦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出家人而言,我们在精神与道德层面应追求更高境界,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则需保持与大众相似的普通生活态度。
华商报:方丈有工资吗?
释永信表示,我们更看重的是修行的过程,对此我们持较为超然的态度。我们并不领取固定工资,而是获得一些生活上的补助,通常称作补贴或单资,每月发放的金额大约几百元,这其中包括我本人,这些钱主要用于购置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华商报:能讲讲你每天的生活吗?
释永信提到,自踏入少林寺的三十余载,他始终与僧侣们共同进食、共同修行,生活节奏井然有序。清晨四五点便起床,日复一日,这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而禅堂中的禅师们起床更早,通常在凌晨三点多便开始了新的一天。早睡早起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心态——勤奋和慈悲,这种心态不容有丝毫松懈。至于饮食,他坚持一日三餐均为素食。每日我均会投入两小时的静坐修炼,持之以恒地修行禅定已成为我的日常。身为寺院住持,我不得不面对众多应酬。鉴于信众日益增多,众生的愿望亦随之增长。我们深知这一点,并渴望传播积极向上的力量,(微笑)然而,有时确实感到难以周全。我们最初出家是为了寻求个人的解脱,然而出家之后,还需为生计奔波,还需为众生答疑解惑,(微笑)因此,虽然辛苦,但我们必须将其视为一种责任,一种积累功德的方式。我大部分时光都花在禅堂静坐冥想、方丈室接待访客以及在大殿早晚进行的课诵之中,除了偶尔外出参加会议。
{Ky:PAGE}
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不动心
华商报报道:在不久前的“天山武林大会”上,我发现少林寺并未派遣代表参与。那么,少林寺是否真的拥有传说中的72绝技呢?
释永信:少林功夫中有72种功法,也叫72艺。
少林寺曾拥有一支规模可观的僧团,成员逾数千,习武者众多。他们依据个人兴趣挑选一两种技艺进行修炼,以期技艺更为精进,由此衍生出72种绝技的名称。在民国时期,有关少林武术的书籍中记载了各式各样的练法,但实际上,人们常练的不过是一二十种,其余许多功法实则颇为相似。
华商报:你会几种?
释永信:(笑)几乎都练过,但都没有练好过。
学着也容易,练着也容易,但练好很难。
华商报:现在很多人对功夫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拳脚上。
释永信指出,武术技艺仅仅是禅修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武术技艺,还是其他领域的技艺,只要达到精湛,便体现了功夫的境界。建筑工人技艺高超,同样体现了一种功夫;农民精心耕作,亦是多年积累的功夫。用心投入,无论何事皆可成为学问,无论何事皆可孕育智慧。在实践过程中,智慧得以开启,功夫得以显现。
华商报:你认为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释永信指出,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正是禅定的核心所在。少林武术与禅修紧密相连,我们并不追求名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修行的途径。我们持之以恒地练习,坚信这对身心都将大有裨益。
诵经、念佛、拜禅、习武等活动,实则都是修禅的途径,关键在于你的动机。你的动机决定了你将收获何种结果,动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然而,若内心不勤奋,即便表面功夫做得再到位,亦或是过分卖弄,终究是无益的。
华商报:禅,在普通人看来挺神秘的,你所理解的禅是什么?
释永信表示,禅修者生活中所领悟的智慧,代表了所有生命体应当遵循的处世哲理。
华商报:普通人修禅也要去禅堂坐禅吗?
释永信提到,达摩祖师入华后,禅宗风格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是传统印度禅那样专注于静坐冥想,远离尘世的修行,而是将禅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禅即是饮食作息,禅即是日常生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能找到禅的踪迹,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达到觉悟的境界。这便是中国禅与印度禅的根本区别所在。
六根清净,指的是眼、鼻、耳、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它们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石,恰似树木的根系。从源头着手,即是着手于日常生活,即是着手于“不做恶事,多做善事”。实际上,并不一定要通过打拳或坐禅来修行。你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本质上都是一种修炼,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实践。
{Ky:PAGE}
事情要做什么像什么
华商报:你和金庸先生很熟?
释永信:没错,他首次踏入少林寺是在1981年,那一年我同样加入了少林寺,不过我们并未相识。我们初次见面当在九十年代,此后也时有交往。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对佛教的教义和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品德高尚,既重视学习又懂得尊敬他人。
华商报报道:自与你相识以来,他是否对少林寺或少林武术有了新的认识?
释永信:(微笑)你们媒体总是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对于老一辈人而言,事物本就是如此。少林寺之所以能延续千年,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必定有其家规家训,必定有其精神内核。
华商报:听说你不太喜欢“少林武术”这个称呼?
释永信表示,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少林功夫”这一称谓,为此我们曾与国家体育部门产生过分歧。他们提出,在建国前应称其为“国术”,建国后则称为“武术”,并多次建议我们采用“少林武术”这一名称。然而,我们坚信,武术仅仅是功夫众多层面中的一个,一个技术性的层面。功夫不仅涵盖技术,还涉及文化、精神等多个层面,它至少包括武术和武道两个层面,而更深层次的则是禅宗思想。所谓通过禅宗来引导武术修炼,以武术来深化禅修,因此,少林寺的功夫便演变成了其独有的禅修方式。我们坚持称之为“少林功夫”,其意在于彰显这种独特的区别。
华商报:“国术”是怎样演变的?
释永信表示,与国学相仿,这同样是国家之需,民族之需。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饱受列强欺辱,民族亟待复兴。而复兴之路上,我们亟需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承载这种精神的载体。那么,这样的载体从何而来?于是,武术便被提升至国术的高度,全民参与锻炼,增强体质,这既是救国的迫切需求。随后,我国传统文化、传统信仰,乃至传统生活方式流失颇多,我们该如何是好?于是,人们开始借助国学来挽救民族的传统与信仰。这无疑与时代、国家、民族的需求紧密相连。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华商报:现在还有时间练功吗?
释永信表示,武术修炼从未间断,呼吸之间都在不懈努力。常言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此语常被用来讽刺那些得过且过的人。然而,我认为,若有人能持之以恒,每日坚持撞钟,即便三年五载,其心性亦必有所转变。实际上,诸多事情需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完成,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恪守其职责。身为和尚,应坚守和尚的职责;若是农民,则应恪守农民的本分,各司其职。
{Ky:PAGE}
我们内部很少称方丈 都称大和尚
华商报报道:年仅22岁,你便担任了少林寺的住持一职。直至1999年,当你34岁那年,你又被尊称为方丈。那么,住持与方丈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
释永信表示,本质上并无区别,住持与方丈指的均是同一人。以往,人们多称其为住持,而较少提及方丈。在影视作品或小说中,提及方丈,大众也就跟着这么称呼。然而,在佛教界内部,我们很少使用“方丈”这一称谓,通常都称之为“大和尚”。现今,人们偏好于拥有响亮的名号,以便于行事,不论名字听起来多么悦耳,多么宏大,实质上并无二致。
华商报:住持一般是怎么选定的?
释永信表示,少林寺乃子孙庙,其住持之位历来由前任指定,此乃我寺之传统,强调的是师徒相承。无论僧人身份如何,即便是住持或方丈,在少林寺的发展史上,他们不过是一块块铺路的基石。我们需继承祖师的智慧和家风,唯有如此,少林寺方能愈发繁荣昌盛。
华商报报道:在寺庙中,师父与徒弟之间的联系与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有何区别?
释永信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寺院中,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包括饮食、居住、出行以及学习和修行,都由寺院提供,让人感觉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暂时的,而我们的关系则是长久的。师徒之间情感深厚,如同父子;师兄弟之间则亲如兄弟。
华商报报道,这种现象与我们往昔的私塾教育颇为相似。近期,有四位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大学教授,选择在西安的西北武术院开设私塾进行教学。对于这一举动,您有何见解?
释永信认为,这种观念相当不错。当前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站在台上,学生则坐在台下,教师对着数十人甚至数百人授课,却无法得知自己讲授的内容学生是否愿意聆听。相比之下,私学的设立则能实现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此外,这种传统的私学教育方式,除了传授知识,对人格培养也有着极大的益处。
对原则问题决不让步
华商报报道:近些年,少林寺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前卫的措施,对此,有人质疑,这些举措是否显得商业化倾向过重?
释永信表示,少林寺并未将其自身作为商业化运作的对象,这是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信仰。我们所推广的是少林文化的精华,仅限于文化领域的产业化实践。寺庙的生存环境与往昔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置身于商业社会中,我们既无法回避这一现实,又感到进退维谷。如何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又能保持寺庙的济世度人宗旨,不被商业化所侵蚀,这对少林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可以说,若不加以修持,它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你。因此,我们亟需探寻一条可行的道路。首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信仰;其次,还需积极融入社会,以正念和正行推动佛教以及禅武文化的进步。
僧侣们若日复一日地宣扬普度众生的理念,却未曾深入众生之中实践,那么他们这一生恐怕也难以救度多少人,最终只能徒有慈悲的愿望。少林寺之所以在这些领域领先,正是因为过去的犹豫和被动使我们承受了诸多苦难,如今不过是弥补过去的不足而已。
华商报:你怎样看待社会上对你的非议,甚至一些传言?
释永信表示,若过分在意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么将一事无成。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他会全力以赴去实施,而在涉及原则的问题上,他绝不会有丝毫妥协。
华商报:常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你如何保证自己不乱?
释永信表示,无论遇到何事,他都能顺应自然地处理,行动时内心保持平静,虽费神却不动心,只要心性保持得当,便不会觉得有何困扰。
华商报:下一步少林寺还有哪些大的推广计划?
{Ky:PAGE}
释永信表示,综观全局,所有事情都应顺应天意,顺其自然发展。再者,我们教众众多,既有良好的缘分,又有新颖的想法,这让我们觉得颇为有趣。在能力范围内,我们鼓励和支持信徒。佛教倡导随喜功德,当他人行善,即便我们无力相助,也会心生赞叹,从而获得一份功德。至少,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感到喜悦。这份喜悦,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也是佛教的教义,也是佛教的传统。
华商报:听说过去有五大少林之说?
释永信指出,元朝时期少林寺达到了其辉煌的顶峰,那时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长安、蒙古、天津蓟县、山东等地,都设有少林寺的分寺。在我省境内,近年来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从南边的信阳至北边的安阳,从东边的商丘至西边的三门峡,探寻到的与少林寺相关的寺庙数量已超过130座,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少林古刹乃中原之巨寺,其对于整个中原佛教的发展亦起到了引领与推动的作用。
华商报:你是否有意在长安恢复西少林?
释永信表示,决定是否恢复并非他所掌握的权限,一切顺其自然,当缘分降临,信徒们有所需求,顺应众人的心愿,恢复之事便会水到渠成。目前,我们无需刻意追求恢复。
华商报:你心中的少林是什么样子?
释永信表示,少林寺承载着超过1500年的悠久历史,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他期盼未来某日,这个家族能够人才辈出,高僧云集,如同少室山林的繁茂植被,这便是他心中所向往的少林寺景象。那时,方为少林寺真正复兴的时刻。
释永信:我不认识北大女生李靖倩 每月工资700元
释永信怎样才能“清者自清”
释永信首度回应包情人传闻:有些人就盯着我造谣
官方回应方丈释永信私生子传闻:得罪了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