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Pocket手机发布会即将落幕的2月底,余承东公布了重要信息: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5.0版本,也被称为鸿蒙NXET,将在今年的秋季与我们正式见面。
已有博主透露,Mate60已升级至鸿蒙NXET的开发预览版,并指出鸿蒙NXET将全面优化鸿蒙系统的底层架构,使系统运行更加流畅。这一系统不仅更加安全,还实现了智能化升级,预示着纯种鸿蒙系统或许将更快与我们见面。
考虑到华为当前的发展态势以及新手机的推出时间点,鸿蒙操作系统5.0版本有望在华为Mate 70上首次亮相。
鸿蒙5.0版本正式声明与安卓系统彻底分离,与此同时,在个人电脑领域,它同样坚决地摒弃了与Windows系统的兼容性。
疑问随之产生,尽管兼容安卓存在诸多优势,但鸿蒙系统为何却选择与安卓系统分道扬镳?
兼容安卓,符合短期利益,不符合长期战略,微信支持是关键一环
鸿蒙5.0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其核心的转变可能在于操作系统内核的更新。以往,鸿蒙的内核是基于Linux架构的,起初为了便于推广,它能够兼容安卓应用。然而,鸿蒙5.0可能将不再依赖Linux,转而采用自主研发的底层源代码。这一变化意味着鸿蒙将不再支持安卓APP接口,因此,在安卓系统上运行的所有应用,未来都需要重新开发,以适应鸿蒙操作系统的要求。
实际上,华为手机支持安卓系统带来的优势颇多,至少用户能够轻松下载所有安卓平台上的应用,无需面临生态转换的困扰,这对手机销售无疑是有益的。
此外,安卓平台上累积的应用数量和开发者群体已相当成熟。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开发者,他们面临着将APP庞大的历史代码库迁移,适应纯鸿蒙系统的开发特性,以及与原厂进行大量沟通的挑战,这样的工作量实际上相当繁重,许多中小型开发者是否愿意投身鸿蒙开发,这一点尚存疑问。
不再支持安卓系统,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尽管众多应用程序在鸿蒙系统上能够流畅升级,但鸿蒙与安卓两个系统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若持续保持兼容,则鸿蒙系统中的某些功能,包括AR功能,实际上将依赖于安卓系统的更新。
实际上,即便兼容了安卓系统,其根本仍然是基于安卓,因为兼容安卓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采用了安卓的技术。所有的努力和巨额的营销投入,实际上都是在为安卓生态系统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期犹豫不决,鸿蒙系统就无法充分展现其特性和优势,更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鸿蒙5.0版本与之前的鸿蒙系统完全决裂,不再与安卓系统兼容。这一决定背后,是因为与安卓系统兼容虽能带来短期利益,却与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不相符。
鸿蒙系统现阶段主要依赖于开发者构建强大的软件生态系统,一旦生态繁荣,鸿蒙系统也将随之壮大。鸿蒙5.0的成败,关键在于微信是否给予支持。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微信作为国民社交的首选,其支持至关重要。只有微信给予支持,才能吸引更多APP加入,届时鸿蒙生态的成熟将为期不远。
购买华为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户对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的信赖,尽管一些非基本需求的APP缺失尚可忍受,但若缺少微信这一首要需求的软件,用户的基本应用需求被切断,使得购买的手机只能作为备用机使用,这种在用户基本需求上的缺失,确实难以接受。
微信在移动APP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若其不继续引领潮流转投鸿蒙系统,那么其他移动APP开发者可能会失去动力,华为也难以推动鸿蒙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鸿蒙5.0的推出离不开微信的兼容性支持,一旦微信完成适配,鸿蒙5.0的正式发布或许指日可待。
相对Windows Phone,鸿蒙生态成功的概率变大了
那么,我们再来探讨一个疑问,那就是鸿蒙系统在构建生态方面,现在的挑战是比以往更为简单,还是变得更加艰巨。许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认为这更加困难,因为回想起iOS和Android崛起的时期,Windows Phone就已经遭遇了失败。
Windows Phone的失利,其根本原因在于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而Windows Phone在性价比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这使得开发者更倾向于投入iOS和Android平台,不愿意为Windows Phone开发原生应用程序。当时开发者着眼于生态和用户基数的影响,市场上应用程序种类繁多,众多应用仍在持续增长,行业领先地位尚未确立。开发者认为,唯有在iOS和安卓这类最为广泛的生态系统中,才能享受到增长带来的红利。
目前,头部APP的格局已经基本确立,我们手机中常用的应用大多相似。日常频繁使用的热门APP数量有限,总计不超过三十款。鸿蒙操作系统拥有超过四百家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鸿蒙原生应用,从数量上看已经足够丰富。只要成功吸引关键的数十家互联网巨头,基本上就能构建起主流的生态系统。
鸿蒙系统可以说是站在了安卓与iOS的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构建生态相对更为简便。特别是依托华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手机、平板、PC、汽车等产品的销售增长势头。鸿蒙生态下的设备数量已高达8亿,220万开发者投身于生态建设,软硬件产品种类也超过了350款。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讲,这已经足够了。
目前,用户们频繁下载的应用程序种类逐渐固定,一旦成功吸引头部及中部的大型企业,便足以通过200款主流应用覆盖至90%的用户需求。
当前的核心参与者无疑是微信。一旦微信的兼容性得到保障,鸿蒙系统便已取得了一半的胜利。鉴于此,我们期待华为和微信双方都能摒弃各自在利益上的偏见和强硬立场,各让一步,因为鸿蒙系统目前迫切需要微信的助力。
一旦头部生态构建完成,这便为鸿蒙合作软件的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鸿蒙在PC端的布局与开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一旦这个空白被填补,Harmony OS 将初步实现万物互联的目标。
鸿蒙5.0为何要脱离安卓?在万物互联时代,安卓过时了
当然,谈及万物互联,其背后的核心因素或许在于——安卓与iOS系统不仅在手机领域设立门槛,对于其他硬件设备的认证、连接与数据传输也构筑了障碍。然而,下一代操作系统理应赋予硬件设备自我认证的能力,实现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数据传输,并接收大量数据,而非将手机、音响、车载设备等硬件区分对待。
在安卓与iOS系统上,尽管它们共享相同的账户体系,用户仍需经历繁复的操作步骤。然而,万物互联追求的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便捷的无感连接,而非设置种种硬件障碍。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核心原因在于技术架构的差异。安卓采用的是宏内核设计,而鸿蒙则采用了微内核技术。微内核的原理是通过一个操作系统将各类设备连接起来,使得单一设备能够操控多个终端应用。假设你拥有A、B、C、D四款设备,只要它们都运行鸿蒙系统,你便可以利用B设备来控制ACD设备,同样,也可以用C设备来操控ABD设备。
这反映了未来互联操作系统的一项关键特性——即硬件设备能够自主完成彼此的认证、主动与被动地传输与接收数据,然而,安卓和iOS系统却无法实现这一点,除了自身手机之外,对于其他硬件设备的认证、连接以及数据传输均存在障碍。
鸿蒙系统必须与安卓系统明确区分开来,因为安卓系统在将来可能会变得不再流行。特别是,智能车业务已经成为了华为的核心业务之一,从问界的销售数据来看,华为在新兴车企中的领先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未来华为很可能将与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展开激烈竞争。
这预示着鸿蒙系统将更加深入地拓展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并实现更优的人车家生态兼容。鉴于历史因素,iOS和Android系统原本是为手机设计的,它们本身无法承载起万物互联的生态需求。因此,在纯鸿蒙系统上开发原生应用,将更有效地满足人车家生态的适配需求。
如前所述,鸿蒙的流量积累与华为麒麟的突破与重生历程,加之目前移动APP市场头部格局的既定,成功拿下数十家中头部互联网巨头,这基本上标志着主流移动生态的构建已经完成。在移动APP市场格局已定的当下,相较于格局未定的时期,鸿蒙打造生态圈显得更为简单。
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鸿蒙系统致力于提升手机与汽车生态系统的融合深度,实现两者间的相互转换,摆脱对安卓的依赖,才能更有效地卸下负担,这也可能是鸿蒙5.0必须与安卓分离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