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机制并非市场操纵。在保持证券买卖双方数量基本一致的根本原则下,科创板有权调整交易方式,只要这种方式有助于维持证券市场的供需平衡,方便投资者买卖,促进交易活跃,那么改变交易方法就是合理的。
最新公布的《支持浦东新区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指导方针》明确,将在科创板建立市场定价机制。
过去一年相关报道屡见不鲜,但社会各界对此依旧十分在意,主流看法主要有几方面:首先,科创板最初未引入做市商机制,源于当时竞价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现在转为做市商模式或能彻底解决问题;其次,做市商制度被视作操纵市场,对科创板交易造成负面影响;再者,做市商机制将显著促进科创板交易活跃度,特别有利于证券行业整体发展。
当前,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开竞价模式,另一种是做市商模式。A股市场中的主板和创业板主要采用公开竞价模式,这种模式以时间排序和价格排序为基本规则。在这种交易机制下,参与者的交易情况比较公开,交易活动以及管理方面的开销也相对较低。在公开竞价过程中,证券公司充当的是中介机构,负责促成交易并获取中介费用,它们自身并不直接参与买卖行为。
做市商作用重大,他们不仅是促成交易的媒介,还充当了市场的中间商角色,同时也是真正参与证券买卖的投机者。这些做市商通常由实力雄厚且信誉良好的独立证券公司担任,获得特许交易资格后,会持续向投资者报出特定证券的买入和卖出价格,并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执行投资者的交易指令。他们利用自身持有的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的买卖活动。
用简单的话讲,如果将证券交易比作打篮球,那么当一支队伍只剩下九个人时,如果没有其他人加入,就无法正常进行比赛(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迫切需要引入“替补队员”,也就是做市商,他们能帮助投资者随时完成交易,同时也能凭借自身条件参与交易。
从这个角度分析科创板引入做市商优势颇多。主要是从流动状况考量。万得资讯的数据表明,科创板自启动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交易量持续在500亿元上下浮动,占全部A股交易总额的比重始终在4%附近徘徊,这两项数据都显著小于创业板和主板在相同时期的记录。流动不够充分,与科创板市值仅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5%相比显得不匹配。引入做市商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市场活跃度,为科创板提供持续的交易环境。
接下来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需要。科创板里交易不活跃的公司股票,一旦遇到交易量急剧增加,就有可能发生价格剧烈波动,这种时候做市商有义务介入维持交易,抑制市场过度炒作。
再次是价值评估机制。做市商的报价通常是在综合分析市场参与者的信息、评估自身风险和回报之后做出的决定,这样的报价过程有助于推动证券价格回归其真实价值。
做市商机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相较于其长处而言更为突出。具体而言,纯粹做市商模式导致交易费用居高不下,市场信息的公开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做市商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能够获取大量内部资讯,这无形中增加了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引发市场操纵行为。回顾过去,一些被不正当使用的做市商机制,曾让公众产生市场垄断的印象。
分析两种交易体系,能看出没有哪一种完美无缺。当证券供应比较稳定、资金周转顺畅时(例如A股主板),通常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而当证券供应偏多、资金周转不灵时(比如新三板),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更受青睐。
竞价交易和做市商交易,两种机制本质上都是为资本市场证券的供需互动提供支持,其核心目的在于平衡证券的供给与需求。整体而言,维持证券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关键原则,在此基础上,各个市场和板块能够依据自身的投资者构成、流动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具体条件,在不同时间地点调整或变换交易机制。科创板在交易机制上同样具备自主调整的权利,只要这种调整能够促进证券市场的供需平衡,方便投资者进行交易,并增强市场的流通性,那么对交易制度的变革就是合理的。
投资者需要正确理解做市商机制,不能产生偏颇看法。首先,做市商机制并非市场操纵行为,也无法彻底解决科创板面临的全部挑战。其次,该机制或许能在短期内促进科创板发展,尤其对证券公司有益,但股价波动最终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做市商能否推动证券公司业绩提升还有待验证。(周琳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