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众多数据机构公布了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据Counterpoint Research(以下简称“Counterpoint”)在7月24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本季度我国智能手机的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季度监测报告,在第二季度,我国智能手机的销量达到了6896万部,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0%。
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市场预计仍将面临压力,但得益于换机周期的重启以及AI推动的高端化市场初现回暖迹象,加之促销活动的加速以及销售旺季的到来,市场有望逐渐回暖。与此同时,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其协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手机制造商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以激发市场活力,并通过在AI领域打造独特卖点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同时,中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技术创新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关键因素。对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国智能手机在第二季度出货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市场需求不够旺盛,以及AI手机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对此,咨询机构纳弗斯的分析师李怀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面对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领先的手机制造商实施了各异的竞争手段。根据Counterpoint的调研报告,在第二季度的出货量数据中,华为品牌的中高端产品线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其出货量实现了17.6%的同比增长,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5%上升到了18.1%。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归功于其Nova 14系列中端产品的持续热销以及高端产品的大幅降价策略。iPhone 16系列通过提供最大限度的折扣来激发用户更换手机的欲望,然而这一策略或许会在下半年对iPhone 17基础型号的销量造成影响。
vivo和OPPO主要致力于年轻消费群体和高端产品市场,在稳固中低端市场地位的同时,持续努力开拓并占据中高端市场份额。依据Counterpoint的研究报告,在第二季度,vivo凭借其在中低端市场的出色表现,成功占据了出货量第二的位置;OPPO旗下的子品牌OnePlus今年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其中游戏体验是其重要的销售亮点;而小米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5.7%,小米15等热门机型通过降价策略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势头。
张萌萌,Counterpoint的高级分析师,向《证券日报》的记者透露,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一线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呈现出胶着状态,且它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间段,各个厂商展现出的优势各异,以暑期为例,OPPO和vivo品牌的手机销量尤为突出。
郭天翔,IDC中国的高级分析师,提出手机制造商需摆脱“价格战”的泥潭,通过创新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目前智能手机市场正经历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向注重价值提升的转变过程。
虽然市场竞争加剧,但新机会也在酝酿。
AI在终端领域的不断应用,使得大型模型与智能手机的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第三季度新手机的集中发布以及第四季度年末促销的高峰期即将来临,这预计将点燃消费者更换手机的积极性。再者,持续推行的以旧换新政策,也为手机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手机制造商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并未减弱。华为、小米等品牌正加快步伐,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手机的紧密结合,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5.1版本不断对AI影像进行优化,小米则通过自主研发的Xring O1芯片来增强AI的计算能力。为了改善游戏体验,OPPO旗下的子品牌一加推出了业界首个芯片级别的技术,这一技术深入到了芯片的底层架构。
尽管短期内市场会有所调整,但从长远角度观察,中国手机市场凭借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展现出了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国内手机生产商应当持续进行库存的灵活调整,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努力打造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随着国产手机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各环节的协同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张孝荣指出,下半年手机厂商要想实现突破,关键在于AI技术的创新应用、产品的差异化发展、高端市场的精细化运作、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以及供应链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