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与择股
1/4 止盈只是思考的开始
圈子里经常有同学问类似的问题:
“XXX涨了很多,应该什么时候止盈啊?”
“XXX涨了很多,是不是可以换成XXX啊?”
稳妥收利,是赚取收益后的自然心态,然而后续的挑战才正要面对,离场之后该怎么做?
沃伦·巴菲特举过这样一个情形,某支股票当前价格为二十元,你预期它将来能涨到四十元,然而在此期间,它或许会先跌至十元,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多数人会选择观望,但巴菲特却倾向于立即买入。
此事若从反面考量,原拟长期持有,不料行情急剧攀升,伯克希尔先生是否即刻抛售?
显而易见,2003年,他花费1.62港元购入大量中石油股份,原本打算长期投资,却在中石油A股高价上市且港股被热炒至20港元时,他将所有持股悉数抛售给投机者,一年后转投比亚迪,连续14年未曾减持分毫
资金增值是一个持续的活动,锁定收益只是审慎的起点,往后,至少有两种路径可供参考,
1、持币,跌下去后再买回来——择时
2、换其他的标的——择股
处理事务要讲究方法,不能随意行事,考虑获利退出时,有两种思路,它们各自关联着核心考量。
2/4 择时的灵魂三问
灵魂一问:卖出后有多大的概率会下跌?
《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里,设想了一个年化收益是15%,年波动幅度为10%的参照物,这个数值跟纳斯达克指数过去二十年来的盈利状况和风险程度大致相同。
模拟测算显示,该指标,在任意时点购入,年度盈利机率为九成三,但若将周期压缩至三月,此概率便降至七成七,若进一步缩短为一个月,则变为六成七,若仅以一天计,则只有五成四。
作者指出,频繁查看账户收益会引发情绪波动,每天查看,有46%的几率导致心情变差,而改为每月查看,这种负面情绪的发生率会降至33%。
然而,这个数据还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假如你随时卖出纳斯达克指数,次日以更低的价格重新购入的机会大约是四成,若等待一个月,这个几率会降到三分之一,可见,等待的时间越久,把握时机的能力就越弱。
所以对于纳指而言,随便止盈是一件很容易让你后悔莫及的事。
或许有人会质疑,既然是在价格大幅上涨后卖出,那么下次在较低位置买入的机会是不是会相应增加呢?
如果你对自己的判断时机很有把握,不妨做个小实验,随便挑一个历史时刻,放到界面的最右端,接着把图表往右推,推到你感觉差不多该卖出的位置,再想一个未来某个阶段能够回本的价格,然后对照真实的走势图,看看你能否在那个时间点成功买入。
反复进行测验之后便会明白,即便是能力超群者,其成功概率也难以突破五成,由于你面对的是年回报率十五%、起伏幅度十的指数,将纳斯达克指数图表的周期扩展至二十年,它几乎总是在向右上方发展,大部分时段的波动幅度都不大,如此一来,在低迷时进行选择的获利机会又怎能多呢?
然而,若是在A股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该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年均回报率不足百分之五,但价格起伏幅度却高达百分之二十五,这使其成为精准把握买卖时机的理想场所,众多技艺精湛的交易老手正是凭借每年一两次精准的时机选择,从而赚取了远超平均水平的利润。
当然,作为一般投资人,即便在A股市场,也不宜轻易进行时机选择,尽管平均收益率不高,但整体趋势仍然向上,呈现增长态势,而且市场起伏剧烈,很可能就会碰到另一种状况,
灵魂二问:跌到什么位置买回来?
美国股市并非不会下滑,而是以“持续上涨伴随短期急速回调”的形态展开,重点在于短期急速回调的幅度。
通常情况下,标普500指数经历一个完整轮回的回调,其下挫幅度大约在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这种幅度设计得比较适中,既能有效消化泡沫,又不会让多数投资者感到过分痛苦,例如今年八月份的那次回调,仅仅用了十四天时间,就将全年的累计升幅从百分之十九压缩到百分之七点三,从而为后半个财年的反弹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针对美国股市,万一碰巧遇到一次下挫,务必抓住时机及时离场。
然而美国股市并非一帆风顺,时常遭遇剧烈动荡,有时一个月内会经历超过三分之二的急剧下滑,例如2020年疫情暴发时的情形;有时则需跨越整年,完成标准五段式的深度回调,像2022年那样整体下挫接近四分之一;历史上还有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后股价腰斩的惨状,以及2008年金融风暴过后近乎六成的惊人亏损。
这类市场下行,通常伴随着显著的负面消息,例如,2022年出现了空前的多次加息举措,2020年则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口罩短缺,2008年的经济动荡也并非偶然,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崩溃同样有其必然性。
因此,不可因为获利丰厚就平仓,出售的必要条件是,眼下已经出现了“必然下挫”的行情,并且这种下挫并不能消除现有的困境——这一点对于A股市场来说,格外关键,A股之所以会出现“跌势连绵不断”的状况,正是因为许多下跌都无法化解引发下跌的根源,只能依靠更深的跌落来处理。
A股如同娇惯的孩童,稍有不顺便撒娇,一旦跌得触目惊心,便会吸引众多目光。
针对美国股市的各类指数来说,等到察觉到问题再采取措施,必然会蒙受一些损失,可要是过早锁定利润,那么未能赚取的收益会超过之后可以防止的亏损,无需进行预判,在有利可图时应当尽量获取更多,毕竟这部分钱在将来仍有可能需要承担亏损。
灵魂三问:卖出后不跌怎么办?
此事极易明了,凡出售之操作,失误之可能性逾半,故须设定时限,若值未减,则当重新购入。
不要担忧购入后价格继续下挫,屡次遭遇挫败,投资实为概率之争,倘若每次都精准无误,你便超越巴菲特,许多人正因患得患失而错失良机。
许多人难以跨越心理上不愿追求高收益的障碍,可以尝试一个方法,在卖出操作后,立刻设置一个买入的预约指令,由系统在约定时间自动完成交易。
3/4 择股的灵魂三问
出售一种标的物,与此同时,购入另一种标的物,这种投资策略称作“轮换”,它也是ETF投资的关键技巧,你可以在脑海中构思这样一幅景象,众多骏马在赛道上疾驰,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要想超越这群马,就必须持续寻找下一匹跑得最快的马,不断更换坐骑。
择股也要面对“灵魂三问”。
灵魂一问:高位的换成低位的,一定能涨吗?
普遍的心理状况是,倾向于卖出已经上涨的资产,同时买入预期会上涨但尚未启动或涨幅有限的标的。在这种情形下,最常见的麻烦在于,卖掉了涨幅巨大的资产后,其价格继续攀升,而那些尚未上涨或涨幅微小的资产,则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跌。
物品价格提升,并非仅限于证券领域,任何商品价值上扬,都是由于供应量不足于满足需求所致,因此价格上调这一现象,绝不瞬间完成,通常先小幅波动,观察是否能使供需关系趋于稳定,倘若效果不佳,便需进一步调高——价格回落亦遵循同样的道理。
价格持续上涨未必会下跌,市场价值过度膨胀也不一定会下跌,只有公司经营状况出现转变,才会导致股价下跌。
对于缺乏投资经历的散户来说,要预测一个当前持续下挫的资产未来能否见底回升,极其困难,其难度堪比让学业平平者考入清华北大;而要弄清一个持续上涨的资产其上涨的动因,则比较容易,评估这个上涨动因能否长期维持,难度稍大,但比判断“见底回升”要简单得多。
灵魂二问:两个标的之间的评估标准一样吗?
调整仓位时,倾向于卖出涨幅较大的,同时买入跌幅较深的,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关注价格波动,然而,实际操作中,仅凭单个投资产品的涨跌幅度,很难准确评估其价值。
过去印度股市表现强劲期间,常有询问者咨询是否应将持有的日本指数ETF调整为印度指数ETF,当前印度市场表现疲软后,又有人咨询是否应将持有的印度指数ETF转换回日本指数ETF。
然而在我看来,印度股市与日本股市,根本不存在什么相似之处,前者表现为增长迅猛、估值偏高且波动剧烈,后者则是增长缓慢、估值偏低且波动平缓,印度的市场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而日本的则更多依赖国际投资,过去一段时间亚洲的资金纷纷涌入印度,如今也有资金正从印度撤离至日本,但究竟何时会停止这种转变,目前还无法确定。
因此配置方式取决于你的组合需求:要一个迅速的,配一个稳定的,如果你现在有很多科技成长类型的标的,想要调整一下,可以多配置一些日本指数;如果你现在配置的都是稳定类型的标的,可以在价格偏低时买入一些印度指数。总而言之,这两个指标均能带来长期回报,不过它们都只是辅助角色,主要功能是调节投资组合的起伏与获利,不必过分关注收益,关键在于选择哪个能在市场大幅波动时依然能稳稳持有。
此外,我在圈子里阐述了日本股市最近的投资思路,立刻有同窗询问,那个“亚太精选ETF”能否替换成“日经指数”。
该问题同样存在,这两个指数无法直接对比,亚太精选的可理解程度不如日经指数,它的构成较为复杂,包含日本、台岛、香港、东南亚以及澳洲的各种成分股,以科技网络类股票为主,但金融类股票也有不少,它的选股标准和权重分配方式都不够公开,更像是具有较强科技特点的亚太区域指数。
比如,像日经指数这种投资规则十分清晰的品种,好比酱油和醋,你明白何时使用,知晓其效果如何;而亚太精选则类似多种调料的混合物,尽管风味更佳,却难以推测其融入新菜品后的具体表现。
如同苹果无法与台灯相提并论,我们不应关注指标间的波动幅度,而需审视其搭配效果,此外还有个关键点,即第三个核心疑问——
灵魂三问:能阶段性跑得过美股指数吗?
对于换股,上面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
世界范围内所有的股票市场指数,除了中国的A股市场,都跟美国的股市有紧密的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会经历不同时期的涨跌变化。因此美国股市应当作为投资组合中的主要部分,其他市场则作为辅助配置来持有,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
这种考虑方式的优势在于,每当进行调换,只要你的美国股票投资比例不大,就应当先将该股票与标普500指数进行对照分析,你只需判断该指数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是否可能超越美国股市,而无需关注它自身的价格波动情况。
4/4 组合的原理
一旦察觉整体市场存在下行风险,立刻萌生离场念头,这很符合常理,然而投资决策需更为审慎,若打算长期持有,此刻退出,未来必然要重新介入,关键在于,应当在何种位置重新吸纳,倘若设定跌去五分为止的止损点,一旦真的跌至该水平,市场情绪必定极度悲观,你是否会犹豫是否继续观望,万一未达预期呢,股价持续攀升创下新高,你是否会选择追涨补仓?如果追回来后才发生真正的下跌呢?
探究这些问题有必要,由于根据过往情形,每次卖出都极有可能无法从最低点重新买入,不是在高位接盘,就是在不断降低持有量。
国内多数投资人士最初接触的是A股,但A股市场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准确把握时机的能力,否则难以持续发展,因此这些人在转向美股时,也试图沿用这种对时机的判断方法,然而,美股市场并非总能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理想的收益。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而言,即便你判断市场底部再精准,最多也就是让这笔交易的买入成本略微降低些,对于整体投资收益而言,这种优势微乎其微。
比择时更重要的是——投资组合。
全球资产配置方案就是依据特定比例,同时涉猎多个国家的多种资产类型,其显著之处在于:
即便选择“无所作为”,基础收入依然十分可靠,其支撑依据是全球经济增量和物价波动的必然性,
主动资产配置的核心目的在于,借助对各类资产及其配置比重的动态调整,力求实现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并以此为主要追求方向。
这正是我做“刚大的财富新思维圈子”的目标。
最初在“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公众号发布,探讨经济现象,揭示财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