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动态对比度到底有什么用?
动态对比度指标首次在液晶电视上标注于2008年期间。此后短短两三年内,该数值经历了显著提升,从最初的1000:1级别逐步攀升,现已达到3000:1的水平,甚至进一步发展到百万级或千万级的高比值。
动态对比度究竟是什么,需要解释清楚,动态对比度为何进步这么迅速,也要说明,动态对比度对液晶显示画面改善有何作用,作者将在接下来的文字里,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要说明动态对比度的含义,需要先了解对比度的概念。对比度指的是液晶屏幕上显示黑色与白色的光亮度比例。这个比例越高,从黑色到白色的过渡就越细腻,色彩表现也就越出色,这就是对比度对画面显示效果的影响。现阶段,对比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对比度指标,具体包括:最大最小亮度差值,标准对比度,以及峰值对比度。
最大亮度与最暗亮度之间的差异,即全白画面亮度除以全黑画面亮度,这个指标也称作峰值对比度,部分行业检测人士更倾向于采用通断比这一表述方式。在动态对比度尚未普及的时候,生产制造商通常更青睐这种极值测试手段。
动态对比度多少合适?
客观看待动态对比度:
作为行业近年来最常被讨论的指标,动态对比度从去年的2000:1发展到今年的40000:1,表面上的数值增长达38000,这究竟会对画面表现以及观看者的视觉体验产生什么效果呢?也许不少一般用户容易把对比度与动态对比度搞混,我们先来了解下对比度的基本概念。
对比度是指屏幕显示最亮与最暗两种状态下的亮度比值,最亮状态为显示器的峰值亮度,最暗状态为显示器的最低亮度。举例来说,某款显示器在显示全白画面时亮度为250cd/m2,在显示全黑画面时亮度为0.5cd/m2,该显示器的对比度计算方法是用最亮亮度除以最暗亮度,最终结果为500,表示为500:1的比例。为何要选局部进行检测,由于屏幕即便在相同色彩环境中,画面中每个像素点的明暗程度存在差异,而PConline在常规检测时,会挑选画面中分布均匀的九个位置,随后计算其平均亮度值。
画面层次更加分明,明暗对比更加清晰,也就是说,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观看者能够更清楚地识别图像内容。
根据对比度的概念,现在改善显示器对比度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显示器显示全白时的光强,一个是尽可能减小显示器显示全黑时的光强。不过考虑到耗电量,灯管的使用期限以及散热状况,第一种方法通常不被制造商采纳,并且即便对光强进行增强,得到的对比度改善也不明显。当屏幕显示全白画面时,其亮度调整为450cd/m2,而全黑画面的亮度维持在0.5cd/m2,由此计算得出的对比度数值为450除以0.5,即900cd/m2,但这样的对比度改善效果并不显著。
善于运用数学能够获得更佳的成效,制造商正是把握了这一特点。众所周知,当分母趋近于零时,数值会变得极大,因此减小显示器完全关闭时的光亮度,就能让反差程度急剧提升。当屏幕完全关闭时,亮度调低至0.1cd/m2,对比度可达到2500:1;若进一步降低至0.01cd/m2,对比度则提升至25000:1。虽然两者对比度相差数万倍,但实际仅是屏幕全黑状态下亮度减少了不到1cd/m2。这种看似微小的调整,对厂商来说却是一项艰巨的技术挑战。当前市场情况下,多数普通产品的标准对比度大约是一千比一,少数顶尖设备能够达到两千比一的水平,因此制造商开始推广可变对比度技术以吸引买家。
动态对比度指特定环境下黑色最暗能达到的亮度,这个亮度是有限度的,由于显示器自身亮度会随时间发生微小波动,这种波动人眼难以察觉。通过专业设备检测亮度时也了解到,通常开启动态对比度功能后,黑色亮度较易在瞬间下降至0.1cd/m2以下,一旦黑色亮度低于0.1cd/m2,哪怕0.01cd/m2的黑色亮度微小波动,也会导致对比度产生显著变化。制造商正是采用了这样一个短暂的亮度差异值当作动态对比度,通常是其中最高的那个短暂数值。
因此“动态对比度”的表现实际上体现的是各显示器品牌在全黑场景下对背光的调节能力:现阶段来看,三星在这方面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LG,再次是AOC、飞利浦、优派和明基这四家公司。
根据个人实际体验,动态对比度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起作用,静态图像的显示效果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变化。因此,生产厂商主要将其功能用于高清视频的播放,然而从观察结果判断,开启与关闭动态对比度,虽然可能在画面细节方面存在一定改善,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作者对于动态对比度的态度是希望顾客能够公正一些,动态对比度显著的变化幅度对于本人使用体验也许并不会产生相匹配的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