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车规级”一词在小米YU7的讨论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其热度之高,甚至可以与SU7 Ultra的“风味挖孔机盖”相媲美。
为何一款磁吸式纸巾盒要突出“车规级”标签,售价却高达169元(甚至一度缺货),再如,为何二十几万元的车不采用车规级芯片,却选择了一颗适用于手机的老款“消费级”芯片?这样的做法使得原本优质的“车规级”变成了一个梗,甚至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小米YU7“偷工减料”的吐槽。
各类纷争瞬间让小米汽车卷入舆论漩涡,官方立即就磁吸纸巾盒为何达到“车规级”标准进行了详尽阐述,内容包括选材、设计以及验证等多个方面。至于关于消费级芯片应用于汽车的争议,恐怕还需等待小米汽车在下一期回答网友提问时才能揭晓。
然而,这款售价169元的磁吸式纸巾盒标榜了“车规级”的品质,而手机芯片一旦进入汽车领域,却不再突出单个元件的“车规级”特性了。对此,我认为我们确实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车规级”营销的风,吹到了纸巾盒上
小米YU7在车内设置了九个磁吸式固定点,并且厂商专门为这九个点位设计了多款便于替换的磁吸附件。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位于车机屏幕后方的售价169元的纸巾盒。
没错,争议就在这个磁吸纸巾盒上。
众多消费者认为该商品售价偏高,于是雷军在最近的直播中特意阐述了磁吸纸巾盒的“价值所在”。
之所以定价为169元,是因为它必须满足车规级标准,这导致其成本极高,工艺制作也极为繁复,而且能够承受超过9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
尽管争论不断,但一个简单的纸巾盒竟然成为微博的热门话题,官方销售渠道甚至出现了缺货现象,这种关注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纸巾盒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外界对于其的质疑并未对其销量造成任何影响。
在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的第169期节目中,对该磁吸纸巾盒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释。具体来说,磁吸纸巾盒被安置在车载屏幕的后方,这一位置在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后,其表面温度可能会升至90℃以上。
(图片来自小米汽车)
为了确保纸巾盒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时不会褪色、燃烧、变形、挥发,以及不会对使用者健康造成影响,我们选择了价格更昂贵的材料。
至于所谓的“车规级”,小米及其创始人雷军并未详细阐述其依据的强制国家标准,或许他们是根据汽车内饰件的标准来生产的,这才将其称为“车规级”。若从这个角度理解,那么169元的价格实际上并不算高,因为即便是在小鹏、理想、问界以及蔚来等品牌的配件商城中,所购买的纸巾盒价格也普遍高于小米的产品。
(图片来自蔚来)
韩路博主提出了个人观点,他认为磁吸式纸巾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配件,其售价169元并不算高昂,这是因为车辆前挡风玻璃下的仪表台对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对于日常必需品,频繁使用的话,其成本相对划算;而如果购买后闲置不用,即便价格再低,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网友普遍觉得,小米汽车此次将“车规级”用作宣传手段,磁吸纸巾盒售价高达169元,过分提升了消费者对汽车配件的期望,给人一种“言过其实”和“剥削消费者”的印象。
因此,网络上出现了诸如“车规级纸巾”、“车规级矿泉水”等说法,这仿佛是在戏谑小米过分炒作“车规级”这一概念进行宣传。
(图片来自小米汽车)
实际上,所谓的“车规级”并非指一套明确的强制国家标准,只要该纸巾盒能够在极端条件下正常运作,便被视为达到了“车规级”的要求。
换言之,只要其品质上乘,工艺精湛,设计吸引人目光,这款磁吸纸巾盒仍然具有其价值。又或者说,若纸巾盒能依照汽车内饰件的标准进行制作,并经受与汽车内饰件相同的严格检测,那么它或许更易被市场所接纳。
雷军也表示,他将会督促团队成员对设计进行改进,以减少成本。采取实际行动固然是件好事,但“汽车标准纸巾盒”恐怕会像“特色挖孔机盖”那样,不可避免地成为小米汽车的一个笑柄。
手机芯片惹争议,核心部件无需车规级?
另一个更大的争议点,就是“消费级”座舱芯片。
小米YU7并未采用与多数新能源汽车相仿的高通骁龙8295P座舱芯片,反倒是选择了前一代安卓手机所采用的顶级平台——高通骁龙8 Gen 3,成为首个将此芯片应用于汽车领域的品牌。
严格意义上讲,高通骁龙8 Gen 3主要服务于智能手机及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其验证标准与汽车行业有所不同,因此并不属于专门为汽车开发的车规级芯片。
小米汽车的宣传海报显示,该AEC-Q104测试针对的是多晶片模组,而成功通过此车规级测试的是配备高通骁龙8 Gen 3的整个核心模块,而非仅是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本身。此外,官网的介绍中并未提及该芯片是否达到“车规级”标准。
高通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的高管Nakul Dugga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并未明确表态高通骁龙8 Gen 3是否适合应用于汽车座舱,他仅强调,公司保证提供给汽车行业的所有产品都满足车规级标准,至于车企选择何种芯片,则是车企自身的权利。
(图片来自小米汽车)
小米YU7搭载骁龙8 Gen 3处理器并未获得高通官方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可使用。事实上,既然它已经通过了相应的测试,那么可以推断小米可能通过采用独特的封装技术或设计手段来达到这一效果。
此外,在驾舱一体化时代到来之前,座舱用芯片与汽车的核心控制芯片、ADAS芯片各自独立运作,因此车辆出现死机却无法控制车辆的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在汽车座舱中使用手机芯片并非小米的独创,例如比亚迪早在驱逐舰05等车型上便已大规模应用了高通骁龙665芯片。尽管部分用户反映存在因高温导致的运行不畅等问题,但总体上并未出现无法使用的状况。
从芯片技术层面分析,高通骁龙8 Gen 3展现了更出色的处理能力和NPU计算能力,专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而优化。与装备单颗V73处理器(AI算力达到30TOPS)的高通骁龙8295相比,它在性能上确实占有一定优势,同时在架构设计上也更为先进。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车规级芯片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验证,其在技术标准上确实与消费级芯片有所区别。即便核心板通过了车规级测试,内部的芯片也不一定满足车规级标准要求。因此,关于“等效车规级”的宣传引发外界争议和忧虑,这种反应是相当合理的。
小米汽车或许不仅仅看重了手机芯片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它或许还有更长远的战略规划。据@数码闲聊站透露,小米的玄戒O2芯片将被应用于汽车,实现手机、平板、手表和汽车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汽车上使用的还是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这或许是为了测试手机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潜力。
(图片来自微博)
AEC-Q仅代表一个行业规范,非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标准,其执行效果完全取决于汽车制造商的自律与严谨态度。
小米作为一家涉足汽车及数码领域的品牌,遭遇此类争议在所难免。个人观点是,数码产品用户对汽车芯片的关注度较低,反观汽车用户对手机芯片的技术参数也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车规级”这一概念很容易让目标受众产生误解。
当然了,这其中可能也少不了一些水军在推波助澜。
讨论的核心并非高通骁龙8 Gen 3是否真正适合汽车的使用环境,亦非纸巾盒是否真的按照“车规级”的标准进行制造,关键在于纸巾盒过分强调“车规级”概念,而座舱芯片却并非“车规级”,这在营销策略上给外界带来了不协调之感,甚至可以说有些“双重标准”。
我们深信小米在产品研发阶段对各个部件的可靠性与稳固性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小米品牌所拥有的粉丝和关注群体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与社群之中。为何纸巾盒需要达到“车规级”标准,而芯片却未采用“车规级”,这样的解释无疑会带来较高的成本。
(图片来自小米汽车)
若不进行解释,那么“薛定谔的车规级”这一概念可能会在小米品牌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不过是一种玩笑式的调侃罢了。然而,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无疑将引发一场严重的舆论风波。
对小米来说,制造热点话题是其一大长处,诸多观点往往能迅速在众多网友间传播和引发热议。然而,个人认为,话题焦点亦是一把双刃剑。以小米这样的品牌为例,它确实能帮助公众了解众多技术原理及行业标准。然而,若持续秉持技术营销策略,那就要求在阐述和推广过程中务必更加小心谨慎,确保表述精确无误。
“薛定谔的车规级”,车企还需用心打磨产品
简单来说,纸巾盒与座舱芯片在本质上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根本无法通过“车规级”这一概念相联系。由此,围绕“车规级”的营销策略导致了一些误解。这样的误解并非消费者和网友之过,因为小米的每一个动作都备受瞩目。
面对如此集中的关注,雷军在直播中透露,小米将严格自律,确保言辞精准,力求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任何微小的不足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仅对产品进行片面展示,往往会导致诸多信息不明确,从而产生诸多误解,引发广泛的争论。虽然吸引了关注,但也可能使外界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