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家库迪门店所需的最小空间仅1平方米,启动资金为3万元,这样的条件实在让人难以抗拒。
赵玉,一位手握十万启动资金的小心翼翼的投资者,先前已经调研了七个轻餐饮行业的机会,茶饮店至少需要五十平米才能开张,烘焙作坊的设备购置费用超过二十万,就连社区售卖点也需要支付十万的加盟费。
在遇到库迪咖啡的招商负责人吴某之后,她发现对方所讲的“便捷店”方案似乎非常符合她的需求:这种店铺不需要单独的门面,能够依附于便利店的货架或餐馆的角落位置,并且只需要三万元就可以抓住咖啡行业的机遇。
赵玉正钻研各类植入情境的目标群体适配情况,十二月却接到通知,便利商铺不能继续经营。
官方说明,便捷店模式受“系统改进”影响,最近停止了新店的开业申请,关于以后是否会重新开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
赵玉还没加入,只能无奈地感叹“时运不济”,三个月不到,吴经理再次联系她,说库迪品牌方最近新增了一种便利店模式,这种模式比普通便利店更稳定,而且不需要任何加盟费用。
从三万增长至十万,从依附性小型售卖点转变为自主经营的便利店,库迪的拓展步伐快于商品研发的更新频率。当赵玉端详手机上“十万基础开店,月赚过万”的许诺时,一个困惑渐渐浮现:这究竟是寻常百姓改变命运的财路,还是又一回周密的圈套布局?
虚假繁荣的加盟承诺
“开店门槛,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低。”
据了解库迪连锁店无需支付入门费、没有品牌方管控、系统使用也无需额外开销等额外负担,赵玉对此感到十分感兴趣,不过仔细核算各项成本之后,她很快察觉到其中存在问题。
(图源:库迪咖啡官网)
五万元仅作入场之用,后续还需承担租金、装修规划、设备部署及初期进货等多重费用,这些隐形成本不断累积,招商人员声称“十万即可开店”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每日人物”的一项调查反映出更为严峻的情况,库迪便利店的商业计划演示文稿里,关于店铺投资项目的估算,仅包含了机器设备、货架和照明设施,表面上看18万元便可开设一家便利店。然而,一位负责招募的员工提醒说,若要开办面积超过60平方米的店铺,主要的费用开销在于租赁费用、初始货物购置费用以及店铺装修等,“总体的花费至少需要四十万到五十万元。”
这位一直梦想着开设一家创新型零售店的开拓者,最终察觉到宣传说辞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即便不去考虑盈利方案中包含的明显缺陷,零售店领域内激烈的市场角逐现象也绝不能被轻视。
根据《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统计,2022年中国每家便利店平均日营业额为4794元,这一数额较2019年的5297元减少了9.5%。与此同时,便利店的总体数量却实现了显著增长,从2019年的13万家增加到了2022年的30万家。
市场饱和与内卷化趋势肉眼可见。
(图源:库迪小程序)
更为严重的是,凭借其完善的经营方式、广阔的市场覆盖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便利店行业已经占据关键地位的领先便利店,相比之下,库迪便利店的产品组合显得不协调且自相矛盾。
库迪在北京的店铺里,除了售卖烤肠、冰激凌、西式现做的蛋挞之外,还尝试推出了热食便当和早餐面点,例如13.9元的狮子头饭组合、14.9元的鸡腿饭组合等等,这些商品和咖啡产品之间,关联程度并不高。
此外,众多便利店亦自行供应咖啡饮品,诸如711的现制咖啡“7cafe”、全家的“湃客咖啡”,均能与库迪展开市场竞争,同时预制食品销售及标准化商品零售也是便利店固有的经营项目。
库迪便利网点在商品特色方面并未取得显著进展,缺少核心优势,因此很难吸引越来越审慎的意向投资方。
联营商信任被“掏空”
有关“库迪便利店是否适合经营”的讨论里,众多网友表达悲观看法,有人警告说“绝对不要尝试”,甚至有人留言称“连死因都想象不到”,这些评论中还包括一些认证为“库迪前合作商家”的账号。
新资金犹豫不决,期望很高的相关方也决定离开,这可能与库迪拉缺乏完善的供应体系有关。
(图源:小红书)
辽宁的联营商张新新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指出哪吒的联名活动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宣传,然而至今仍有众多联营商无法预定到蓝藻糖、晶球和气泡水,这种供应链的供应能力显然无法满足便利店的采购需求。
毕竟,就商品种类而言,便利店的商品项远多于传统咖啡店,库迪便利店必须兼顾生鲜食品、生活用品等多个品类的供应链,这无疑显著提升了经营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挑战性。
库迪特意打造了专门的购买组织,想要从根本上来控制物品好坏程度,并且改善物资运送过程,不过新鲜食物保存时间不长,仓库里东西变动很快这些天生的情况,再加上库迪快速增加业务规模导致的物资运送方面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让老的合作商人完全不相信库迪说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帮忙”的保证。
老联营商对库迪品牌方原有的信任基础就非常薄弱,这种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信任感持续减少。
到现在为止,不少合作经营者仍然深陷亏损困境难以脱身,邓拓(化名)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他讲出,装修、设备、人力和门面,在库迪咖啡总共投入了55万,他将养老积蓄全用上了,原本只求比上班略好些,不料现在每年要亏损10万,如今既不敢继续经营,又想放弃,陷入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先前茶猫、便捷店等商业模式迅速更迭与舍弃,加剧了老联营商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被剥削”的感受,进而对便利店新模式的稳定性持有天然的不信任态度。
当品牌信誉耗尽到极点,再精美的演示文稿也无法掩盖一个核心疑虑:谁愿意倾尽所有,再为陆正耀编织一个全新叙事?
依照抖音博主“奶茶大学(刘)”的观点,库迪的便利店若要称得上引领行业发展,当先建立几个标准的旗舰店,以此验证盈利的模型和模式,然后逐步拓展加盟业务,方显稳妥,否则便与之前的茶猫无异。
便利店是“救命稻草”还是“新镰刀”?
质疑声浪未能阻挡库迪的疯狂拓店计划。
库迪方面透露,计划到2025年岁末,门店网点数量将达五万家,这个规模庞大的网点扩张,隐约显露出公司总部资金周转的窘迫状况。
更致命的是,咖啡期货市场也在上演着现实版“饥饿游戏”。
根据Wind信息,仅2024年这一年,美国ICE咖啡期货全年累计涨幅就将近70%,这个涨幅超过了同期国际金价28%的增长幅度。据“Tech星球”披露,这次价格上涨的周期实际上已经持续了一年,从去年的3月8日至今,产品原料的采购价格大约增长了110%。虽然2月上旬价格出现了一些小幅度的回落,但咖啡期货的价格目前仍然处于历史记录中的高位水平。
陆正耀此刻又添一条被强制执行记录,需偿还的款项达2.78亿元,执行事务由北京金融法院负责处理,经企查查风险信息平台查询得知,陆正耀眼下共有两条被强制执行事项,涉及的总金额约为4.63亿元。
陆正耀曾是瑞幸财务舞弊事件的核心负责人,如今他讲述的情况,已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了。
在开销巨大和信誉受损的双重压力下,低廉的定价模式或许难以持续,库迪迫切需要新的叙事来缓和紧张局势,而连锁售卖点模式正是应对当前困境的有效方案。
以“无需加盟费”“运营模式简单”的说辞招徕投资注入核心机构,用合作商的初始资金来弥补运营中的资金缺口。所谓的“全新体系”,好像只是把咖啡馆领域无法化解的危机,伪装成快消品行业的“快速致富传说”。
那些打着容易进入、收益丰厚的旗号的保证,其实像伪装的陷阱,当宣传资料里“每月赚一万”的口号和实际经营情况“每年亏十万”的记录并列展示,当商家信誉彻底破产无人愿意参与时,这种传递风险的把戏必将暴露其凶残本性。
赵玉最终舍弃了手机里储存的第三版《便利店盈利估算单》,这位曾期望在咖啡行业实现突破的创业者,终于领悟到招商演示文稿上闪耀的字迹,不过是掩盖在资金窟窿上的“美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