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电视节目向来以直率著称,韩国电影制作人多次将镜头对准本国阴暗角落,毫不顾忌地向外界揭示了不少内情:自我批评不足之处、调侃行政机构、暴露社会顽疾等等,这些直言不讳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重视和深入思考,进而促进了韩国法制体系的健全。
电影《熔炉》根据韩国光州真实发生的“聋哑障碍人学校性侵案”改编,通过聋哑儿童的悲惨遭遇促使民众集体发声,最终促使韩国国会在短短七天内获得全数支持,表决通过《熔炉法》。
电影《素媛》源自“2008年赵斗淳性侵案”,将未成年人遭性侵后的身体与精神双重伤害暴露在公众面前,促使韩国修订《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增设“化学阉割”措施,同时将儿童性侵罪的最重刑罚由十五年有期徒刑改为无期徒刑。
影片《杀人回忆》源自韩国华城连环凶案,推动韩国国会制定新法律,取消了针对凶杀案件的“25年追诉期限”,同时强化了对悬而未决案件的司法复核程序。
电影《玩物》根据“女明星张紫妍离世案例”改编,采用记者和女明星两条故事线并行讲述,揭露韩国演艺圈“性交易黑名单”背后财团的控制,直接推动了韩国《性侵害预防法律》的更新。
如今,又有一部韩剧,一经播出,掀起舆论海啸。
该剧的播出揭露了韩国非法收养行业的惊人黑幕,尽管剧本源自网络连载,并未引用实际个案,然而节目播出后,“孩子被送回”这一话题在抖音上的观看量迅速突破十亿,青瓦台的网络请愿平台上出现了十万份要求“严惩收养机构”的签名,在公众舆论的推动下,司法机构已迅速展开对“收养体系”的全面审查。
这部剧凭借猎奇角度和特殊题材成为韩国当前的热门话题,名为《退货儿童》,从社会贡献方面考量,它堪称年度最具冲击力的黑马作品!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帮经历被收养又遭遇遗弃、贩卖乃至毁灭的儿童,在顽强求存过程中互相协助,最终实施报复的行动。
确实是一部复仇类剧集,但它带来的快感,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争斗,也不再围绕校园欺凌的残酷展开,而是通过展现社会现象,激发观众的探究欲,这种快感,变成了强烈的感官体验,而非情绪的释放途径。
编剧确实非常聪明,然而考虑到韩国国内对儿童的反感情绪,只能说这部作品相当贴合韩国的社会现实,纵观世界,没有任何国家敢于将“买卖婴幼儿”这样的主题搬上荧幕,但这里是韩国,毕竟生育率已经降至全球最低水平,与其让影视作品苦口婆心地去劝导结婚生子,不如用巧妙的方式化解这种困境。
《退货儿童》有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权贵人士挑选婴儿基因如同采购蔬菜一般随意,孩子满19岁便可随意退回,被退回的孩童被称为“次品”,为了彻底杜绝麻烦,这些孩子都会被扔进铁桶里灌注水泥,实施所谓的“彻底清除”。
退货原因完全由购买者决定,身体有缺陷或存在认知障碍而退货是常见情况,就连“情绪不稳定”也能作为退货借口,收养家庭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轻易摆脱负担,接着继续挑选优良血统的后代。
泰植大叔起初为了获取收入,在水泥制造场所从事混凝土浇筑的劳动,该岗位薪资较高,上司时常带着盛有物品的黑色容器到现场进行处理。
他心里明白,那些袋子里面装的很可能是逝者遗体,不过他遵循着“避免麻烦为上”的工作信条,从没向雇主打听过,而老板正欣赏他这种不惹事端的下属,报酬方面十分大方。
有一回,他本要往桶里倒水泥把袋子处理掉,可就在那时,袋子里竟然有了响动,这让他心里直痒痒,于是便把袋子打开了,结果瞬间就意识到了,这些年辛苦攒下的钱财,究竟有多么不干净。
袋子里面有个哭得泪流满面的女孩儿,把封住她嘴巴的胶带解开了,她不停地哀求着,泰植大叔动了恻隐之心,就救了那个孩子。
他为了弥补过错,借助职务便利,救助了数名本该被“处理”的孩童,同时秘密追查,探寻实情,意图寻获那个残害孩童的歹毒团体实施报复。
他先后救助了雅铉、主安、宥娜、成宇,并暗中悉心栽培,传授他们射击技巧、搏击术,以及侦查手段和反侦察能力。
这些被救下的孩子都有着悲惨的过去。
雅铉17岁被生母弃养,被标注“无存活价值”。
主安承受养父的肉体折磨,神父收养主安意图打造“慈善家”形象。
宥娜一直被校长养父用催眠手段骚扰,这位校长对外表现得像个和蔼的长辈,对宥娜百般迁就,但实际上他内心阴暗,存有不良企图,当他对宥娜失去兴趣时,便将她无情地抛弃,如同丢弃无用的杂物。
成宇过去是政治家养父施暴时的工具,经常被强迫戴上项圈,趴在地上进食。
富裕阶层沉迷奢华生活,他们收养儿童,以此巩固自身社会地位与身份象征,并借此提高公众评价,完善个人外在形象。
时宇十一岁,是养母用心挑选的聪慧孩子,收养之后,父母对他呵护备至,然而他的学习才能和分数,却让母亲感到忧虑。
一次公开课上的不愉快经历,令养母感到非常难堪,课后养母努力去沟通,但老师还是委婉地回绝了让时宇继续留在学校的愿望,同时指出时宇的智力条件不太符合要求。
就因为老师说了句话,养母立刻决定不再管时宇,他们为了抚养时宇付出了很多精力,也花了不少钱,结果得到的却是个有缺陷的人。
在服务跟进期间,时宇由泰植大叔所救,然而因为年纪尚轻,一时难以消化母亲离去的消息,仍旧选择依赖抚养他的家人。
最终前往公用电话拨打了继母的电話,这一行动,使得泰植先生的真实身份被揭露,并且也透露了其余获救孩子们的隐匿地点。
事后泰植大叔被组织杀手袭击,车辆损毁他本人也失踪了,失去了大叔的保护,五个没有亲属关系的孩子,随即开始躲避,他们不想就此止步,继续过着藏来藏去的日子,共同认定必须查清内情,为大叔以及过去受虐待的自己讨回公道。
这种令人发指的主题为何会出现,剧中解释过一种观点,即婴儿制造中心,也就是所谓的“优质基因传承学说”,该学说主张低劣基因将被清除,只有优秀基因才能延续下去。
过去,长辈们笃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认为家庭背景直接决定子女的命运,突出了父母对后代基因传承和成长环境的关键作用。
如今,社会推崇的是“精英培养”,即便是一些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的普通人,也会投入巨额的金钱用于子女的教育,去参与竞争,去奋力拼搏,期望下一代能够超越众人,冲破固有的阶层壁垒。
随着社会精英越来越多,“基因论”在精英群体中尤为盛行。
《退货儿童》这部作品,将社会上层人士对某种看法的推崇,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剧中的收养者身份普遍显得体面风光,不乏政要、教育工作者、医疗专家等,然而私下里,他们却是性变态、家庭暴力实施者、情感操控高手……
尽管是编造的情节,其中诸多环节却显露出令人不安的真实感,他们坚信存在所谓的“优越基因”,坚决要把被认定的“不良基因”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儿童被当作物品出售,加上特定记号并标明价值,他们就不再被当作人类看待了。
剧里那些参与交易的角色,干尽坏事,对生命毫不在乎,他们伪装成仁慈的模样,却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这部剧内容尖锐,情节突破常规,集中探讨社会边缘问题,揭示围绕代孕、收养和遗弃形成的非法商业网络,不仅冲击传统认知、展现人性阴暗面,还拆穿了所谓收养奇迹的虚假外衣。
也许人们会认为,电视剧仅仅是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目的是吸引关注,增加人气,不过文化创作根植于现实,现实生活的无情或许会令人不寒而栗。
今年五月,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耗时两年完成调查,公布了一份重要报告,披露韩国政府多年来默许私人机构借“跨国领养”名义持续进行儿童贩卖的骇人内情。
一些私人机构借助编造“弃婴文件”、捏造“孩子信息”等手法,把儿童贩卖变成高利润的生意,从中牟取暴利。
调查指出,从1955年持续到1999年,总计有十四万以上韩国青少年被送往西洋地区。
已有案例披露,多达367位领养人反映,其个人资料遭伪造,全部被注册为“孤儿身份”。
那个剧里展现的儿童救助场所,表面上凭借专业收养业务吸引上流家庭,员工们伪装成关爱孩子的“慈爱母亲”,实际上却在暗中进行“贩卖儿童”的不法行为。
不过该剧后劲不足,逃亡五人组在和杀手交手时显得十分强悍,屡次都能成功脱险,其中诸多巧合和主角光环过于明显,后来还发生了“第8集结局提前至第6集播出”这样荒唐的意外事件,剧集因此被贴上“制作粗糙”的标签,对其后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但是必须承认,有人愿意将这种主题呈现出来,敢于承受公众的非议,把整个行业环节都再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未知领域尚存多少隐秘之地,灰色产业正在暗中蔓延,又有多少隐秘岛屿、特殊场所正在上演惨无人道之事,无数孩童正承受着伤害……期待更多文艺创作能够正视阴暗,揭示阴暗,对抗阴暗。
期待社会能多些对孩子的好感,多些对其的接纳与体谅,少些对其的敌意和反感,并且愿所有孩子都能无拘无束、身心康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