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售出28.9万辆,小米YU7销量惊人,但其中潜藏着一个重大风险。
三分钟内大定数量超过二十万辆;一个小时大定数量超过二十八点九万辆,雷军表示:“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项壮举”。
昨晚小米YU7的发布活动,堪称一次非凡的成就,这款产品所引发的狂热景象,在市场上是史无前例的。
我们考察一下这个情况,去年小米SU7发布,七天销量仅达两万部,二十四小时销量为八万八千八百九十八部,远远逊于YU7。
对比同等级别的竞争者,理想L6的72小时预定数量为1万,极氪7X的首周预售单量已经超过2万,阿维塔07发售20小时后大定数量也达到了1万。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马云曾经讲过的话:用远望镜也发现不了任何竞争者。但是雷军也不把国内的同行们看作是竞争对象,他表明小米YU7的主要对抗目标是特斯拉Model Y。Model Y 在国内SUV市场中销量领先,今年第一季度卖出了81889辆。
小米YU7的目标是特斯拉Model Y,各项指标都与Model Y看齐,配置更加丰富,但售价却低了整整一万。
记得小米SU7发布之际,众多业界人士到场祝贺,包括李斌、李想、何小鹏、魏建军等。然而,小米SU7销量远超预期,此后一年间,同行间竞争加剧,价格、公关及言论冲突频发,雷军倍感压力。
坦诚而言,面对小米这样实力强劲的竞争者,任何企业都会感到担忧。28.9万辆,若全部转化为销售业绩,其意义何在?依据乘联会的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SUV市场的总零售量达到250.1万辆,实现了4.7%的年增长率,较上一周期增加了9.4万辆。由此可见,小米SU7单独就能显著推动国内SUV市场的整体销售表现。
或许有人感到疑惑,今年小米汽车引发的争议接连不断,网络上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普遍,但它依然广受欢迎,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批评小米的群体和喜爱小米的群体,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小米SU7销量异常高,并非所有订单都出自用户之手。第一财经披露,小米YU7发售之前,黄牛便开始囤货。一些二手平台上,替人抢购小米YU7首批订单的黄牛数量不少,中介费通常在两千到一万之间。
有人或许会表示恍然大悟,其实存在票贩子,就表明该物品难得,极受追捧,票贩子绝不会去囤积一个不受关注的东西。因此,这也意味着YU7确实非常抢手。
这次发布会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环节,雷军多次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视为首要条件,将安全作为根本保障,将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对于用户而言,最关键的关注点就是安全,雷军几乎要直接将“YU7非常安全”这几个字展示在脸上,由此可见他对之前的负面报道感到十分警惕。
又如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并非依靠宣传取胜,他指出部分竞争对手将其描绘成小米仅凭宣传获胜的案例。这是在指出某些竞争对手抹黑小米,声称小米一无所有,完全依赖宣传。
难以具体说明,小米汽车的成功关键在于购买者的动机是什么,李书福指出超过九成的购买者对汽车知识了解有限,对于许多年轻的购车群体而言,他们更加看重车辆的外形设计,内部构造,以及一些具备科技特征的智能配置,小米汽车并非主要依靠宣传手段取胜,但宣传的作用确实非常显著
然而,小米YU7销量激增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生产能力的限制。小米YU7的预订在8月将迎来首批出货,但小米汽车的第一家工厂当前的生产力,尚不能满足SU7的订单规模,只有等到第二家工厂建成投产才行。
因此,这二十八万九千个指令,要全部履行,可能需要数月光阴。然而,车辆迭代速度迅猛,数月时光过去,消费者恐怕难以耐心等待,届时难免引发诸多不利舆论。
小米汽车销量火爆,生产却成了最突出的瓶颈,令众多竞争对手十分眼红。小米汽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明,以往的汽车制造时期已经结束,如今的新阶段,不是依靠某个品牌长期积累,或者技术实力强就能获得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