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筷子原本是笔直的,一旦它浸入水中,看起来就弯曲了。因此,我们不应该根据表面现象就轻易做出判断,有时候我们的视觉也可能提供错误的信息。
过去因为体态原因,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遭到网民质疑武艺欠佳,此事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明确表示“习武者怎会如此丰腴”。
面对网络上的诸多纷争,郝释斋立即站出来表明立场,强调释永信系其弟子,质疑其武艺的人纯属无稽之谈
提及郝释斋,少林武术爱好者大多耳熟能详,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在武术与医术领域都表现卓越,堪称当今少林功夫的杰出代表,培养了众多门生,可谓后辈遍布各处,声誉远扬。
天赋努力,何愁事不成
中国武术向来令外国人感到深奥莫测,甚至一度猜测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高超武艺,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不过也能体现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并且其中蕴含着难以捉摸的玄妙。
通过查阅各种历史文献和武侠故事,可以明显感知到我国古代武术曾相当兴盛,武当、峨眉等门派广为人知,然而最顶尖的当属少林,俗话说“天下功夫皆出少林”,这充分说明少林武术在整个武术领域的崇高地位。
如今社会不断进步,武术逐渐显得难以捉摸,也日渐式微,不过依然不乏坚守者,他们致力于守护并传递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郝释斋自幼在少林寺生活,是一名非僧非俗的成员,他天资卓越,学习能力强,因而预示着他的人生道路与众不同。
郝释斋天资卓越,掌握事物速度惊人,习得武艺时,他只需观摩一次便能牢记全部招式,并且领悟其中精髓,触类旁通,不仅精通师父传授的拳法,更从中衍生出新的武技,这种才能实在令人赞叹。
天赋只是基础,郝释斋更渴望实现远大抱负,他是个十足的武术迷,原本凭借才能本可在同门中崭露头角,仅凭天赋完全无需过多劳累,但他从不以才能作为借口放松,反而更加努力钻研,常常在深夜无人、其他弟子都已入睡之际,独自到庭院中锻炼武艺。
这样一位才智出众且勤奋刻苦的人,怎么会无法实现目标呢?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郝释斋的武艺也随着年岁增长而日益精进,最终成长为一位备受尊崇的宗师,凭借超凡的记忆力,他能将所有少林武学典籍完整记住,所以被称作“少林活拳谱”。
机缘巧合下与释永信结为师徒
郝释斋既沉迷武术,又痴迷医学。寻常人钻研一个领域,力求成为顶尖人物已属难得,他却能同时涉猎武艺和医术,并且在这两门学问上都取得了精深的成就。
郝释斋从不死板地学习,不是那种仅凭记忆力生硬模仿的人,从他学武时能举一反三就可见他学习方法的灵活,他同时也是个极其谦逊的人,将这些优良品质迁移到学医上,不仅尊敬有才能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还时常去各地寻访名医交流医术,以此增长自己医学领域的见识。
可能因为郝释斋信奉佛教的缘故,他始终怀有仁爱、怜悯的情感,医学技艺精湛之后,他经常在位于大金店镇书堂沟的地方,为生活困顿的民众提供诊疗服务,而且分文不取。
如此一来,郝释斋的声望日益扩大,他既是武学医学的集大成者,因此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拜师,释永信便是其中一位徒弟。
郝释斋从不刻意追求虚名,他素来看重内心修养,所以也无所谓“教会别人反而受其拖累”的顾虑,他秉持着传授技艺的心态,大量接纳门生,悉心指导,确实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宗师。
碰巧,释永信起初是个普通人,他十分敬仰少林寺的武艺,因此16岁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去少林寺正式拜师习武。
释永信原本打算拜当时的住持释行正为师,却因为释行正正生病卧床,于是他引荐了自己的徒弟郝释斋给释永信,由此产生了这段师徒关系。
风波之下为徒弟正名
释永信十六岁时拜郝释斋为师学艺,二十岁起担任少林寺武僧的教官,他同时还指导了后来被誉为“少林四大金刚之一”的少林寺武僧总教练释延鲁等人
随着释永信的社会影响力和身份的不断提升,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非议,说他体型过于臃肿,看起来就不像会武术的人,还对他私下的行为表示怀疑。
郝释斋面对释永信遭遇网络抨击时,挺身而出,向新闻界透露,初次见到释永信便认定他日后必成大器,并且明确表态,只要自己郝释斋还在,就无人能够断言自己的弟子释永信没有武术造诣
他确实是个武术迷,如果释永信没什么过人之处,又怎会赢得一代宗师郝释斋的看重,并且毫无保留地传授他全部的武术技艺呢?而且他作为武术迷,又怎会任由自己的徒弟不练武,或者不去督促他练好武呢?
所以说释永信必定会武术,只是技艺的深浅我们无从知晓。不过释永信也相当幸运,少年时遇到一位才德双全的良师,多年以后依然能获得师傅的真挚守护,这也间接反映出释永信和郝释斋之间的师徒情分,也能看出郝释斋对他的特殊重视。
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内心感到无比满足,这是理所当然的,郝释斋老师也不例外,他必定为弟子的杰出表现感到自豪,这种感觉肯定十分强烈。
郝释斋毕生恪守僧侣的准则,同时兼具儒生的谦逊,尽管多年来成就显著,他依然没有丝毫自高自大,或者出现转变,一直维持着原本的那份纯粹之心。
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广开佛门、无私教学。
这十六个字仿佛决定了他一生的轨迹,自幼年到少林寺起,便与少林武术、佛学结下了深厚缘分,他始终遵循僧人规范,待人温和,心怀慈悲,从他把残疾的释延佛接回寺中精心抚养这件事上,能看出他那份体恤众生的胸怀。
好事自有好报,郝释斋到了老年阶段,并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享受着十分安逸的生活,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循环”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