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发生智驾事故,进而聚焦于其最大马力的设定,直至碳纤维前舱盖被指控存在虚假宣传,一系列危机接踵而至,小米所面临的“至暗时刻”显然尚未画上句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小米汽车正面临连续不断的舆论挑战,而这些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5年3月29日。那天,一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小米SU7标准版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3人不幸遇难。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了会议并着重指出,汽车制造商必须清晰界定系统功能范围及安全应对策略,不得进行夸大或误导性宣传,并需认真执行告知责任。紧接着,小米SU7在宣传策略上对“智驾”一词进行了调整,改称为“辅助驾驶”,然而,不良影响已经产生。
随后,小米公司又遭遇了“工时门”事件的打击。据脉脉用户在论坛上披露,小米内部规定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1.5小时,若低于8小时则需提供解释,且工时较晚的员工甚至可能面临被谈话或劝离的风险。这一消息的曝光,随即引发了外界对小米企业文化及员工工作环境的广泛质疑,对小米“与用户为友”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损害。
小米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这些,对于虚假宣传的质疑使得它成为了舆论热议的焦点。
小米SU7 Ultra在发布之初曾自豪地声称其最大马力可达1548匹,然而在4月30日的1.7.0版本更新中,这一数值被下调至大约900匹,并且用户需在特定赛道上取得优异成绩方可解锁。此举引发了车主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并降低了产品的整体价值。
此次发布的更新版本中,我们在“排位模式”功能上增设了解锁要求,这一做法给部分用户带来了不便,对此我们深感歉意。小米汽车团队表示,初衷是为了提升驾驶安全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未能充分听取车主们的意见,亦未对相关功能进行详尽的沟通与说明,导致工作存在诸多不当之处。
小米SU7 Ultra不仅遭到了车主对于其车辆马力承诺与实际不符的质疑,而且首批交付的SU7 Ultra所配备的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同样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
SU7 Ultra刚面世时,小米官方以及雷军对其进行了介绍,提及了这款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拥有众多先进技术。雷军曾表示:“这款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变了外观,内部结构也进行了优化,双风道设计直接将空气引导至轮毂,有助于提升轮毂的散热性能。”尽管后来他删除了关于轮毂散热的描述,但他仍然坚持内部结构有所改进的观点。
一位车主花费了4.2万元,历经数月等待才购得碳纤维挖孔机盖的小米SU7 Ultra,在用鼓风机对其吹风时,却意外地发现,纸巾竟然稳固地停留在机盖上不动,这一现象让他对“双风道”设计的空气动力学效果产生了疑问。此外,一些车主在拆解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设计,不仅不能有效将空气引导至刹车系统,而且也不能产生足够的下压力。
小米汽车对此作出回应,指出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仅完美复刻了外观造型,同时还具备气流导出以及辅助前舱散热的特性。“我们对于之前信息的表述不够明确,深感歉意。”小米汽车方面这样说道。然而,众多车主对小米汽车的说明持怀疑态度,尽管其设计理念旨在“模仿原型车的外观”,然而消费者觉得这种说法轻描淡写,未能直接针对其功能实用性欠缺的根本问题。
目前,一些网友已经组建了退车交流群,更有车主聘请律师进行权益维护。此外,还有网友上传了疑似涉及多起小米SU7 Ultra车主的视频声明,视频中,数十位车主展示了他们的订单截图,并明确提出了要求小米公司退还车辆。
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小米汽车在4月份的交付量较上月下降了3%至4.25%,标志着其首次遭遇负增长。展望未来,小米YU7预计将在6月至7月间正式推出市场。在此背景下,如何迅速恢复品牌声誉,重塑消费者信心,已成为小米汽车亟需解决的核心难题。
破局者困境
在国内的一众新势力车企中,小米汽车的发展算得上顺风顺水。
小米汽车产品一经推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已成功超过50%。在这一领域,比亚迪、特斯拉等业界巨头已经构建起了技术防线,而蔚小理等新兴势力也已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正如雷军所言,小米在造车方面的总投入已经接近300亿元,这其中包括了研发成本,以及门店建设、人员开支等各项费用。
雷军曾饱含深情地提及“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他愿意将毕生的声誉和所有成就都押注于小米汽车,为其而全力以赴。小米涉足汽车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其过去在手机行业取得的成功策略,比如在性能和性价比上的竞争,这些曾在手机市场上屡获成效的方法,在小米汽车的产品中同样可见。
小米的确实现了让众多同行羡慕的成就——仅靠小米SU7这一款车型,小米汽车便成功进入了国内新势力品牌的领先行列。在3月18日,小米汽车宣布其交付量已突破20万辆,这一成就的达成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小米汽车在众多新势力品牌中,成为了实现这一交付量目标速度最快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