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的夏天很诡异,有塌坟的,也有塌庙的。
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当局公布了一则公告,将信众众多的少林寺住持释永信从佛位上取下。
这位在中国佛教界享有极高声望的代表人物,曾长达38年执掌少林寺教席的高僧释永信,其所有的尊严与名誉,最终被彻底剥落。
[id_481[id_971070147]5950]
02
少林寺指控其犯有两项罪行:首先,涉嫌挪用和侵占项目及寺院的资金;其次,长期与多女保持不正当的私情,并育有非婚生子。
两个指控,听起来确实令人震惊,然而在许多人眼中,这却似乎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因为早在十年前,释永信就已经有过被举报的风波。
2015年7月25日凌晨,一封题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将对其进行监管?》的举报信在网络上公之于众,激起了广泛讨论。举报者“释正义”在中华论坛上公开发布了对释永信的举报,曝光了他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包括……
非法者侵占寺庙首领之位、同时持有两个户籍、与众多女性保持不正当交往、生活极度混乱、诈骗募捐资金……
这些信息迅速引起了公众的极大震惊,然而,位于释永信领导下的少林寺迅速作出反应,并发表了一份严肃的声明,明确指出这些内容纯属“凭空捏造、恶意杜撰的诽谤污蔑”。
不过,即便如此,围绕释永信的种种质疑,始终没有停息。
04
须知,释永信非同寻常的僧侣,自1999年开始便执掌少林寺方丈之职,他着手的第一件重要事务,便是将“少林”这一名称成功注册为商标。
这意味着,若涉及少林这一主题的任何活动,若想使用“少林”这两个字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
这一招,算是开创了“少林产业化”的先河。
自那时以来,他不仅负责少林寺的产业管理,还把少林寺与文化旅游、表演艺术、武术教育、养生保健等多个商业领域相结合,甚至将“少林功夫”这一品牌进行了精心打造,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进而迈向了国际舞台。
[id_945370595]
想求平安符、功德牌、念经超度、开光佛像,全都有价目表。
和尚讲经直播带货、少林功夫出海、佛门成了顶流IP。
这种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使得释永信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能赚取财富的僧侣之一。
然而,正如世间任何华美的事物一样,它们都无法永恒,那些最初的荣耀与积累的财富,终究会面临人们的质疑和挑战。
05
2025年,释永信最终因涉嫌涉及多项违法问题,遭到了法律部门的调查,导致少林寺的整体声誉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剥去金身所掩盖的虚幻外表,逐渐揭示出的,竟是一个心思细腻、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的凡人。
许多人开始深思,原本应当是精神依托和心灵净地的宗教,究竟是如何演变成了“商业帝国”?
佛像之侧,为何总挂有一张标价单,甚至那原本用于布施的功德箱,也换成了“扫码支付”的标识?
此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许并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而是社会对“信仰”这一概念的扭曲与异化。
06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释永信能积累如此丰厚的财富?宗教又为何呈现出如此盈利的趋势?
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基于人类最为根深蒂固的数种情感:恐惧、焦虑以及欲望。
道理也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有几种钱特别好赚:
贩卖焦虑的钱;
提供情绪价值的钱;
利用人恐惧的钱;
撩拨人欲望的钱。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一生中遭遇的,最为深重的痛苦与最为严峻的挑战,无疑是面对生死离别以及命运的变幻无常。
面对个人或至亲的生死关头,恐惧与焦虑如同重压,常常让人感到呼吸困难。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寻求心灵的慰藉,渴望以某种形式平抚内心的波动。
于是,宗教应运而生。
它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心理,对命运的无力掌控,以及对生命终结的深切忧虑。
07
我们时常目睹,众多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对风水学说深信不疑,热衷于咨询大师,甚至有些科学家,也对此类超自然理论抱有信仰。
这并非源于他们深信不疑这些观念,实则在于面对生命最深层次的问题时,每个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高低,都有可能感到脆弱和焦虑。
即便如马云、许家印这般财富可敌国的企业家,亦无法摆脱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恐惧感。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嘲笑那些信仰的人。
近期,我踏足西藏的八廓街,目睹了朝圣的信徒们。他们跪地膜拜,眼神中充满虔诚,神态显得庄重。我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在原地伫立良久。这便是我首次真切地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它真实而深刻,与文字所传达的感受截然不同。
我信奉无神论,然而在那个瞬间,我的理智遭遇了信仰的强烈冲击,目睹他们一次次虔诚地磕长头,我忽然领悟到了他们内心的那份虔诚。
可这份虔诚,正因为宝贵,才不能被人玷污啊。
08
有人或许认为,释永信的失势仅仅是商业腐败的产物,然而换个角度思考,这样的崩塌其实也是一种警示:我们社会不应将任何个体或信仰盲目地奉为神明。
我们无法期望佛像能为我们抵御所有灾祸,同样,我们也不应让那些曾被视为神圣的人,继续为其私欲和无尽贪念辩护。
企业家也好,宗教领袖也罢,他们终究只是凡人,这一点启示我们,无需对任何人盲目崇拜,也不应寄望于他人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被谁照亮,都不如热爱自己;
神化他人,都不如自我强大;
等谁拯救,都不如自我成全。
09
如今,少林寺已经换了新的住持,印乐法师登上了方丈宝座。
或许他有可能使少林寺重返正途,然而,我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谁占据了那把椅子,若非真心致力于修行,仅仅追求利益,那么他的结果恐怕也不会太美妙。
信仰终将对你产生反噬,不论你手中握有“佛牌”还是那熠熠生辉的“财富”。
因此,关键之处不在于信仰的表现方式,而在于心灵上的修炼。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抑或是无神论者的内心世界,最核心的要素始终是:对神圣的敬畏、对他人的诚信、对自身的真诚以及自我反省。
因此,我想说的最后一个词就是:“祛魅”。
10
那些一度被奉为神圣的人物与现象一旦被真实揭露,人们便不再迷信于外在的神圣力量,转而开始深入反思自我,探索属于自己的力量与信仰,这才标志着我们真正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面觉醒。
这正是“塌庙”的大和尚,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信仰是一种力量,但它必须建立在真诚与敬畏之上。
佛门清净地,不能变成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