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蔡志忠,这位已年届七十二岁的台湾岛内漫画界泰斗,在释永信法师的主持下,毅然决然地剃度出家。
他不仅将价值46亿的财产全部捐献出去,更是在遗嘱中明确表示,自己离世后愿安葬于少林寺。
这在当时堪称美谈: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在古稀之年终于寻得自己的精神寄托。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五年后,整个局面就彻底变了样……
2020年深秋,嵩山脚下的少林寺藏经阁里,檀香缭绕。
72岁的蔡志忠跪在蒲团上,任由剃刀在头顶游走。
丝丝银发轻轻散落地面,那位绘制漫画多年的长者,在迈入古稀之年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剃度出家。
释永信端坐于首位,面容庄重。身为少林寺的住持,他亲自主持了这位来自台岛的漫画界泰斗的剃度盛典。
依照佛教的仪轨,一旦年岁超过七十,便无法再接受完整的戒律成为比丘,而只能接受沙弥戒。
但这并没有影响蔡志忠的决心。
当最后一缕头发落地,他睁开眼睛,声音洪亮地念出誓词:
奉持三宝,以戒为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从这一刻起,他有了新的法号——释延一。
令人惊讶的是,蔡志忠不仅选择了出家修行,更将个人所有财产慷慨捐赠给了少林寺。
三天剃度之后,他矗立在少林寺的山门前,面向众多记者,公布了他的捐赠明细。
囊括了他一生所搜集的超过五千尊佛像,涵盖各朝代的铜制佛像、木质雕刻和唐卡,还有他所有的绘画和手稿作品。
有人经过计算,发现这笔捐赠的总金额达到了200亿新台币,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46亿元。
消息传出,两岸文化圈都炸了锅。
46亿,普通人几辈子都挣不到的天文数字,他说捐就捐了。
不仅如此,这位长者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待他寿终正寝,他希望能安葬于少林寺的塔林之中,与历代高僧为邻。
这个愿望并非无中生有,事实上,早在2006年,蔡志忠便曾向释永信表达过类似的见解。
当时,他第一次来少林寺参加论禅活动,内心深受震动。
所以才会拉着释永信的手,说死后要把遗体捐给少林寺。
哪怕拿去做旅游开发都行,只要给他立块碑就好。
当时大家都以为他在说笑,没想到14年后,他真的剃度出家了。
其实,蔡志忠这一生都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
这个台岛小孩,四岁半的时候就告诉父母,他这辈子只想画画。
九岁那年,因为他在课本上画满了漫画,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可这非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当漫画家的决心。
及至十五岁,蔡志忠的勇气愈发膨胀,仅凭身上携带的250元台币,他毅然决然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台北的征程。
即便在那个时代,台湾的漫画领域几乎完全被日本作品所统治,蔡志忠依然没有屈服,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他把中国哲学作为自己的选题,画老子、庄子、孔子……
在他的笔下,即便是最基础的线条,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这些思想并不艰涩难懂,每个人都能轻易领悟。
因此,蔡志忠的作品一经发售就广受欢迎。
不仅在中国及华人社区广受欢迎,更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全球销售量已超过五千万本。
而蔡志忠和少林寺的缘分,要追溯到1984年的东京。
那时他正在日本创作《六祖坛经》的漫画版。
为了确保每个细节都描绘得恰到好处,他时常会向多位高僧请教,唯恐自己的一笔之差导致读者对佛教教义的误解。
某日夜晚,他踏入池袋地区的一家影院,映入眼帘的是李连杰担纲主演的《少林寺》正在荧幕上播放。
目睹了那些身手矫健的僧侣在墙壁间穿梭,耳畔响起那首《少林寺》的经典主题曲,他猛地一拍大腿,瞬间站直了身躯。
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画一部少林寺的漫画。
在这样的背景下,《参禅步道》、《少室六门集》等著作应运而生。
然而,众多人认为,蔡志忠之所以笃信佛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释永信的信任。
尽管在外界看来,释永信是个充满铜臭味的“方丈CEO”。
在蔡志忠看来,释永信不仅深谙佛法真谛,而且精通世间万象,他能够使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行。
或许正因为这份信任,他才会将余生以及全部家产,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了这位人物。
但谁能想到,仅仅五年后,一切都变了。
7月27日晚,释永信遭官方带走接受调查,挪用资产、私生活混乱等众多指控随之曝光。
中国佛教协会对事件的响应之迅速令人惊叹,几乎与通报的发布同步,便已宣布取消了释永信的戒牒。
少林寺官方,也从官网上删除了他的所有信息。
寺内,方丈室的大门在短短一夜之间被牢固地焊接上了铁皮,门前仅挂有一张注明“暂停使用”的简短告示。
昔日的耀眼“佛门CEO”如今却沦为众矢之的,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过街之鼠。
而对蔡志忠来说,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把释永信当作精神导师,把少林寺当作最后的归宿。
结果现在师父倒台了,他的信仰支柱还能完好吗?
而且,新任住持是从洛阳白马寺调来的印乐法师。
人们常说,他是一位虔诚的修行者,日常饮食仅限一顿,其余时光则专注于静坐和诵经。
他是否会认可前女友所签署的捐赠协议,是否能够履行对蔡志忠的诺言,这一点无人能够确切预知。
释永信遗留的问题实在太多,新任方丈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一一理顺。
如此一来,那笔高达46亿的捐款悬而未决,而蔡志忠埋葬于塔林的愿望,也因此变得不确定起来。
如今,少林寺的晨钟暮鼓还在照常敲响。
达摩祖师的塑像前香火缭绕,香客络绎不绝,纷纷排队购票,场面依旧如故。
但对蔡志忠来说,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他曾提及一句来自台岛的俗语,言及每一片草叶上都必有露珠,此乃自然界的公正所在。
可现在他才发现,在人世间寻找这种公平,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
蔡志忠,这位年逾古稀的长者,毕生致力于以画笔展现东方的智慧,然而最终却陷入了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中,进退维谷。他尚有五百部著作未竟,那些捐献出的无价佛像文物,那些凝聚了他半生精力的画作,以及他渴望长眠于少林塔林的愿望,如同秋日的落叶,随风飘散,不知将归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