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注意到,小米汽车在2024年风光无限,然而到了2025年至今,却遭遇了不少波折。
2024年,小米推出的首款车型SU7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上市短短九个月便实现了13.5万辆的交付量。这不仅使它在短时间内成功跻身主流市场,还成为了造车新势力“出道即巅峰”的杰出代表。
自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正式投放市场以来,小米集团-W(01810.HK)的股价经历了显著波动,最高点达到了每股59.45港元。到了2025年5月13日,港股交易结束之时,该公司的股价依然维持在每股48.650港元的高位水平。
2025年3月29日夜晚,一场不幸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似乎为小米汽车掀开了灾难的序幕。
近期,小米汽车接连遭遇多起争议事件,先是“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引发了车主的不满情绪,随后,关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传问题又引发了车主的维权行动和退订潮,使得小米汽车的困境愈发严重。
技术霸权致自食恶果
小米汽车在5月1日进行了系统更新,该更新旨在针对SU7 Ultra车型解锁其1548PS的最大马力,并设置了赛道圈速考核。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了用户如潮水般的抱怨。对此,官方发布声明称,此举是为了确保驾驶安全。同时,官方也承认,他们并未充分征求用户意见,也没有对相关功能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说明。
仔细分析便能察觉,小米汽车此次的策略在逻辑层面存在根本的冲突,其赛道驾驶性能与公共道路上的行车安全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专业赛道对环境、装备和训练都有特定要求。然而,对于小米SU7 Ultra以及其他高性能车型,大多数用户在公共道路上直线加速或偶尔进行激烈驾驶时,更倾向于使用其高性能模式。
从这个角度审视,小米汽车将性能的发挥与赛道上的表现紧密相连,这等于是以“专业赛车手的标准”来挑选一般消费者,其本质在于将安全责任转移给了用户,而不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动态地确保安全。
这种“技术驯化”的背后,是小米对汽车产品控制权的过度扩张。
传统汽车制造商往往会对车辆性能进行硬件上的限制,若用户希望超越这些限制,则需通过改装途径达成;然而,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车企通过OTA技术直接调整软件权限,这实际上意味着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车辆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小米汽车在圈速测试中展现了其卓越的性能,这一行为充分展示了行业趋势的进一步强化,它不再仅仅追求性能上的束缚,而是期待用户能够通过实际表现来证明自身的资格。
因此,这一事件揭露了智能汽车领域内的一条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即消费者用真实货币购买的汽车,或许根本未曾真正归他们所有。
在传统汽车行业,消费者一旦付清购车款项,便可以完全拥有该车辆的硬件操作权;然而,在软件主导的汽车设计体系中,汽车制造商依旧掌握着对关键功能的操控权与调整权限。
特斯拉过去因电池安全问题曾通过OTA技术对电池容量进行限制,而小米此次则走得更远,将性能的释放转化成了一场“考试”。
新车发布会上未曾提及这场“考试”,同样,在OTA更新之前也没有任何提及。购车用户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临向汽车制造商展示自己具备匹配所购车辆性能的挑战。
在这种运营机制下,汽车不再是单纯的“私有财产”,而是转变为“有条件的使用权”。车企得以随时以保障安全、遵循规定或提升服务为由,对用户的权利范围进行重新界定。
用户面临的情况是,这种权力没有相应的制约,他们既不能依靠法律途径来维护所谓的“性能解锁权”,又难以运用技术手段来突破系统的限制。
当如此技术霸权成为行业常态,用户实质上更像是“长期租客”。
实际上,为确保用户出行安全,小米汽车的这一举措无疑是恰当且负责任的。考虑到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小米SU7撞车”的相关内容,即便连续观看数小时,内容也难以尽览。
若互联网科技产品所追求的是追求“极致效率”,可以接受以5%的体验牺牲来换取95%的规模收益,那么汽车行业所秉持的则是“木桶理论”,哪怕只有1%的安全瑕疵,也可能引发品牌信誉的全面崩溃。
若不迅速采取行动,这种状况极有可能被冠以“公路炸弹”之名,甚至可能导致新用户面临难以投保的困境。
最终,品牌和产品极有可能“双输”。
然而,小米汽车在车辆性能管理上采取了一种单方面的“快速试错”的互联网思维,这实际上是对汽车产业基本规律的忽视,同时也表现出对用户权益的不够尊重。
情绪巨震,在所难免。
信任崩塌成最大损失
小米SU7在短期内取得的成就,许多人都将其归功于小米之前推出的众多高性价比产品,这些产品成功积聚了众多忠实的拥趸。这些粉丝对品牌、产品、技术以及企业领导者都抱有深厚的喜爱和信任。
然而,很多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小米汽车在为SU7 Ultra进行赛道圈速测试的同时,其碳纤维前舱盖的设计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一争议甚至与赛道圈速考核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这一阶段发生的诸多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更为严酷的现实,小米在手机市场所倡导的“性价比至上”理念,在汽车行业中正面临着空前的信任挑战。
小米SU7 Ultra所采用的碳纤维材质双风道设计的前舱盖引起了广泛争议,其根源实际上在于,科技企业踏入汽车领域后,仍旧固守“参数优先”的行事原则,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无可否认,小米对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的官方介绍堪称典范,其表述之精妙,堪比教科书上的专业术语。
引入两项空气动力学风道设计、优化前端空气流动效率、还原原型车造型,加之42000元的选装费用以及减轻1.3公斤的重量数据,这一宣传策略巧妙地触发了性能车爱好者对轻量化、空气动力学和赛道血统传承的渴望。
然而到了4月底,一些车主在提车后拆开查看,发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本几乎相同,只是多了一块塑料支撑板。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并不能有效将空气引导至刹车系统,也无法产生下压力。更有博主通过使用鼓风机进行了“吹风测试”,覆盖在上的纸巾竟然毫无动静。
这场测试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关键在于它以最根本的手段揭示了一个基本真相,即小米所宣称的“空气动力学优化”并未得到实际功能的充分验证。
依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风道的本质意义在于借助特定的形状、结构以及布局设计,对气流实施有效引导,确保气流朝预定的方向顺畅流动,进而实现降低风阻和提升散热效率的目的。然而,若风道仅仅作为装饰性的开孔存在,并未与车体内部结构实现有效连接,那么它对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并非在于其是否成功复制了原型车的造型,关键在于公司并未向消费者清晰说明,量产车型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是作为功能性组件存在,还是仅仅作为外观上的装饰。
另一方面,尽管1.73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1.3公斤的减轻重量在PPT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然而,这些数据却未能触及核心问题。碳纤维材质与铝制前舱盖在成本效益上的对比是否合理?风道设计对整车风阻系数的提升究竟有多大?在消费者额外支付4.2万元的情况下,这些原本应当被量化的“价值证明”为何都未能呈现。
这种宣传手法揭示了科技互联网企业在造车领域,将繁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简化为参数比拼的典型错误观念。
小米汽车对信息表述不够清晰表示诚挚歉意,针对用户的不满,已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对于尚未交付的订单,公司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允许客户将前舱盖更换为铝制版;而对于已购车或在本次限时改配活动截止前选择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客户,公司将赠送2万积分,以此表达诚意。
两万积分的补偿力度,表面上看起来诚意满满,但实际上与用户所失去的信任价值严重不成比例。
选择碳纤维套件的消费者之所以愿意支付额外费用,并非仅仅看重减重这一数据,更是出于对小米技术实力的信赖。然而,若这种信赖最终被证明只是“皇帝的新衣”,那么单纯的物质补偿根本无法弥补情感上的伤害。至于积分补偿,更是对用户的一种二次羞辱,它似乎在暗示小米汽车认为,车主的愤怒只需用价值4.2万元的积分就能轻易平息,这忽略了大宗商品用户对于“完整性承诺”的坚持。
用户得以自行调整铝制前舱盖的设计,看似提供了灵活性,但实际上却证实了小米对碳纤维部件价值的质疑。若该设计正如宣传中所称,拥有技术上的优势,那么小米汽车本应竭尽全力促使消费者继续选择它,而不是主动提供降低配置的选项。
如此一来,实际上等同于间接认可,碳纤维款的实际价值比铝制款低出两万积分。对于已经提车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在告诉他们,他们成为了“高价购置装饰品”的受害者。
这场由鼓风机测试引发的舆论风波,揭露了小米汽车在宣传中更注重“复刻原型车”而非“功能一致性”的策略。
其行为虽符合规定却缺乏诚信,正巧徘徊在虚假宣传的法律法规模糊区域,并且也揭露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伪装”的掩饰面纱。
车企若将工程细节转变为营销辞藻,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崩溃将远比单纯参数罗列的冲击更为剧烈。
写在最后
历经百年沉淀,传统汽车制造商已证实汽车产业是近乎完美无瑕的领域。在PPT展示和粉丝基数之外,对汽车制造充满敬畏之心,才是踏入汽车行业的通行证。
面对互联网的轻盈与制造业的厚重相碰撞,算法的理性与人的感知发生冲突,那些企图走捷径的参与者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